【介绍】:见朱沛文条。
①又称泻白。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表现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傍晚尤甚,舌红苔黄,脉象细数,用泻白散加味。②痰阻胸膈,喘不得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狗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银海精微》。又名目力。指眼视物的功能,同今之视力。
即针刺麻醉。见该条。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芪、鲜茅根、生石膏各12克,蜂蜜30克,甘草末6克,山药末9克。先将黄芪、石膏、茅根煎十余沸,去滓取汁,调入甘草、山药末同煎成膏,再入蜂蜜,令微似沸,分三次服,一日服完。治肺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证名。即脉痿。《医宗必读·痿》:“心痿者,脉痿也。”详脉痿条。
出《诗经·大雅》。即妊娠。妇人以身中复有一身,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