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鼎

天鼎

经穴名。代号LI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在项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太平圣惠方》);“在颈缺盆置(直)扶突后一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布有锁骨上神经,正当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并有颈外浅静脉通过。主治暴瘖气哽,咽喉肿痛瘿气瘰疬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猜你喜欢

  • 肤瞤

    即肌肉瞤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参见筋

  • 周守忠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字榕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撰有《历代名医蒙求》、《类纂诸家养生至宝》(即《养生类纂》)、《养生同览》等书。

  • 烂喉沙风

    病名。《喉科心法》:“烂喉沙风,生于关内,不分左右,满喉皆烂,兼发斑痧者是。由伤寒或温热之后,余毒未尽,脾经积热,上炎肺经而成。”治宜疏解余毒。方可选用银翘散、养阴清肺汤等加减。可参见烂喉痧条。

  • 后山骨伤

    病名。即枕骨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由跌打坠撞所致。轻者头昏目眩,耳鸣、项强、咽梗,饮食难进,烦躁,肢软;如骨伤过重,筋翻气促,痰声如锯,垂头目闭,昏迷不省人事,易于危及生命。治疗参见脑骨伤

  • 内火喘逆

    病证名。指阴虚火旺犯肺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

  • 拭口

    新生儿保健法。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卷五十:“拭口,婴儿初生,须用软棉裹指,拭净口中不洁。继以燕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之间,则不使一切口病生矣。”

  • 雄黄中毒

    病名。因外用或误服雄黄过量中毒。中毒症状及解救法,参砒霜中毒条。

  • 颈骨折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即天柱骨折。详该条。

  • 天荞麦

    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 霹雳火

    古代治疗疔疮的一种方法。见《疡科准绳》卷二。在铁桶内放置烧红的鹅卵石,将醋泼在石上,再使患处覆桶上,四周以衣被盖护,勿令泄气,以患处出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