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法之一。是治疗因血热妄行而出血的方法。例如胃热吐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唇舌绛红,苔黄,脉洪数,用茜草根、阿胶、黄芩、侧柏叶、生地、小蓟等。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由汗出受风,与湿相搏、风湿凝滞肌肤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搔痒无度,破流脂水;甚则疮面湿烂,浸淫成片,延及项背。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外搽冰硫散。相当于脂溢性湿疹。
应于四季的脉象。《难经·十五难》:“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详脉从四时条。
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古人认为乳母热甚哺儿,令儿致病。因热伤肺胃,儿饮其乳,肺胃之气上逆,则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
《灵枢经》篇名。本文专论五味偏嗜多食引起的病证,并据以论证“五味各有所走”的理论,故名。
证名。即食胀。指谷食不化所致的胸腹胀满。《仁斋直指方·胀论》:“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朝则阴消阳长,谷气易行,故能食,暮则阴长阳消,谷气难化,故不能食,是为谷胀。”《世医得效方·胀满》:“失饥伤饱,痞闷
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故借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生化之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见伤寒百问歌条。
病名。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即猴狲疳。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