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百效全书
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4卷。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
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4卷。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蛇节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相当于鼻前庭部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血堂,即鼻内頞下脆骨空虚处也。”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时毒。见该条。
经穴名,代号BL23。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腰
证名。出《灵枢·五邪》。指因眩晕而跌倒。参见眩晕、中风条。
病名。指有毒飞虫或蠕虫叮咬伤。见《疡科选粹》卷七。伤处迅速红肿痒痛,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面目肿胀。治宜二味拔毒散外敷。余参见蜈蚣咬伤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本草音义》2卷,已佚。
古代针灸宜忌的一种说法。《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为人神在人体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不宜针灸。
即病邪。《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参见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