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草药》。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亦名带下黑候。指妇女从阴道经常流出黑豆水色稠粘或稀、或腥臭的液体,也有在赤白带下中杂有黑色的,连绵不断。多因热盛熏蒸,伤及任脉带脉,肾水亏虚所致。治宜泻火清热,方用利火汤。参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血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有头疽生于背部者。证治见发背条。
《幼科直言》卷二方。羌活、葛根、红花、荆芥、连翘、山楂肉、牛蒡子、蝉蜕、陈皮、甘草。加荸荠,水煎服。治痘疹见点一、二天者。
出《太平圣惠方》。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之候,或吐或泻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冲,见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著有《群方秘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