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穴名。代号RN16。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五肋间隙。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
补法之一。用温补药强壮心、肾阳气的治法。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症。分壮心阳与壮肾阳。壮心阳多用人参、附子;壮肾阳多用肉桂、鹿茸、附子。
病名。出《保婴撮要》卷十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病名。指长期寒热发作之疟。《景岳全书·疟疾》:“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参见疟疾条。
病证名。足太阴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见《卫生宝鉴》卷十三。即黄连消毒散,见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白蔹之别名,详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BL12。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
【介绍】:元末针灸医家。字瑞庵。兰溪(今属浙江)人。名医王开之子,承父业,精针灸,屡游三吴,医名大振。与父合注窦汉卿《铜人针灸密语》。又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记述经验取穴效方,并编为歌括。文
攻伐,或作伤害。《素问·痿论》:“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