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冷汗

冷汗

证名。又名柔汗。①见《类证活人书》卷四。又名阴汗。指多汗之属阴证者。多由阳气虚衰,阴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则身冷。《景岳全书·汗证》:“阴汗者,冷汗也。……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治宜益气温阳等法。黄芪建中汤,甚者加附子。或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见阴汗条。②指汗出而冷者,除阴证外,热极、痰证亦可见之。《医碥·汗》:“盖热聚于内,肌肤反冷,肤冷,故汗亦冷也。”因火邪亢极者,治宜如神白虎汤相火旺盛者,宜知柏地黄汤。《证治准绳·杂病》:“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猜你喜欢

  • 苦实

    见《本草原始》。为马钱子之别名,详该条。

  • 气关

    ①小儿指纹的诊断部位之一。指纹伸延至食指第二节为气关,表示病邪较重。②推拿部位名。指三关之一。位于食指中段指节的腹面。用揉法可行气通窍。参见指三关条。

  • 放杖草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淫羊藿之别名,详该条。

  • 竹叶黄芪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人参、生黄芪、煅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各八分,生地黄二钱,竹叶十片。加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功能生津止渴。治痈疽发背,

  • 仲景十二脉之一。脉象软弱。《诊家正眼》:“曰卑者,营气弱也,阴脉衰也。”

  • 昏渺

    证名。指眼视物不明的证候。《医贯》卷四:“神水者,由三焦而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目上润泽之水是也。……耗涩,则有昏渺之危。”参见目昏条。

  • 唇口蠕动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唇口蠕动。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健胃。用七味白术散。

  • 卢橘

    出《汉书》。为金橘之别名,详该条。

  • 树梅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 舌瘖

    病名。又名舌缓。“瘖,不能言也”(《说文》)。指发音器官可出声,但不能形成语言者。《证治准绳,幼科》:“若咽喉声音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语言,则为舌瘖。”又《医学纲目》卷十:“舌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