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消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参下消条。②指强中症。《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谓内消。”详强中条。②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须解表;里实者须通里热毒蕴结者须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须温通;湿邪阻滞者须祛湿;有气滞者须行气;有血瘀者须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猜你喜欢

  • 广狗肾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黄狗肾之产于广东者,详该条。

  • 湿淫

    指湿气过甚。《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参见湿气条。

  • 杨仲理

    【介绍】:见杨文修条。

  • 胡珏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念庵,自号古月老人。浙江钱塘人。慕当时名医高鼓峰之名,后见到高氏所撰《医家心法》一书,又认为其中论述有不合张仲景原意之处,遂对该书加以评论和订正。另对窦材之《扁

  • 刚痉

    病名。一作刚痓。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又:“太阳病,无

  • 白四轮风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翅茎香青之别名,详该条。

  • 鸡髻花

    见《闽东本草》。即鸡冠花,详该条。

  • 肯綮(qing 庆)

    筋骨结合的地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兑泽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泽廓。详该条。

  • 惊抽散

    《揣摩有得集》方。党参一钱五分,白术、茯神、半夏、炒酸枣仁、当归各一钱,豆蔻仁、炒川芎、冬虫夏草、炙甘草各五分,橘红三分,大枣一枚(烧黑,去核)。为粗末,水煎服。功能健脾温中,气血两补。治小儿脾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