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鹤龄丹,见该条。
《医醇賸义》卷四方。当归、苏子、贝母各二钱,川芎、桃仁、延胡索、橘红各一钱,炮姜、降香各五分,山楂炭、桑白皮各三钱,苏木三分。水煎,加童便一杯冲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
见《岭南科学杂志》。为笔仔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玉龙鞭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橡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即补阴。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1卷,已佚。
见《中药志》。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老鼠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多由痰毒邪火薰蒸肺系,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喉间肿痛色红,呼吸、吞咽不利,痰涎壅盛,气促烦热,如“马喘”之状,甚或肿连腮颊。《诸病源候论》卷三十:“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