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喉科秘钥》卷下:“此症因脾家热毒积久而发。生于牙根内面,走窜如莲花一座。”治宜解毒泻热。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以刀针刺患处出血,外吹冰硼散。
参见幼幼集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菟丝子,详该条。
【生卒】:1351~1424【介绍】:明代医家。名武生。江苏句容人。家中几代当医官。他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御医、院判等官职。在医学上,遵崇李杲、朱震亨学说,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疗效较好。著有《治
脉搏只现于寸部,关、尺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病名。亦称疟母。见《鸡鸣录》。《症因脉治·疟母》:“即痰血痃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癥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之症也。”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详见疟母条。参见痞条。
【介绍】:清代医生。字山寿。笠泽(今江苏吴江)人。辑《急救应验良方》(1872年刻行)、《急救痧证全集》(1883年刻行)等书,主张用针灸法治疗痧证及急证。
舌诊著作。1卷。清·张登撰于1667年。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
【介绍】:明代医生。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人。父姚方林业医,他继承父业治病不计较名利。
厥证之一。指因蛔而痛厥者。《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