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蒸

五蒸

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若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则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参蒸病条。

猜你喜欢

  • 出形紫黑

    指痘疮(天花)的颜色紫黑,为痘疮见形期的重证。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已出见形,当其起发的时候,应视其痘的根窝及色泽,以辨别其轻重。如形充肥色红活者,为气血和畅,毒气发越的吉兆。若见形扁而塌,色

  • 医略抄

    方书。1卷。日本丹波雅忠辑于1081年,丹波元简校订于1795年。此书选录《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及苏恭、陶弘景、陈藏器等34家晋唐医方242首,分为52门。辑蒐颇广,间有《千金方》、《外台

  • 腰痛穴

    经外奇穴名。位于手背腕横纹前1.5寸,当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及第四指伸肌腱的天侧处。一说在指总伸肌腱的两侧。一手二穴。主治急性腰扭伤。向掌心斜刺0.5~1寸。

  • 破瘀消癥

    消法之一。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消除腹中瘀血积块的方法。腹腔或子宫积块,推之不移动,舌有紫斑,脉涩。用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抵当汤之类。

  • 疔肿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疔疮。见该条。

  • 朱丹山

    【介绍】:清代医家。字载阳。仙居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儿科麻症,撰有《麻症集成》(后由王月波参订),采集各家之说,并主张麻症无需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

  • 灼热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发热较高,如火灼之状,手抚病人的皮肤,有灼手感觉。见于多种热性病。

  • 气促

    证名。呼吸短促。多属虚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九:“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

  • 子宫脱垂

    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脱、阴、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俗称吊茄子、癫葫芦。与阴挺、阴痔等病相似。指妇女子宫下坠,甚至脱出阴道口外。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

  • 羊角藕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羊角扭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