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宜消积导滞,可用紫沉丸,或用木香槟榔等分为末调服。
简称针感,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等感觉反应。不同针感的出现,和患者的体质、病种、针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感,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至于针刺
亦称赤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多由热毒乘血所致。《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
鼓胀之一。《石室秘录》卷六:“虫鼓,微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胀不十分之甚,面色红而带点如虫蚀之象,眼下无卧蚕微肿之形,此是虫鼓也。”参见虫胀、虫积腹胀条。
见《救荒本草》。为面根藤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江西波阳县人。博览群书,精于脉理,善于记忆选方,治病效果较好。
指颈的后部。《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热争则项痛而强。”
见疡医证治准绳条。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同房后即肿痛发者为色痔。”泛指因房劳过度而发的痔疮、肛漏、肛门脓肿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