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参虚风内动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人面子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目窗,见该条。
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即胎前阴门肿。详该条。
结胸证之一。即寒实结胸。《伤寒论大全》卷二:“懊憹满闷,身无热者,寒结胸,三物白散。”详寒实结胸条。
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脏腑惊证之一,详脏腑惊证条。
经穴名。代号GB30。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镮铫。别名膑骨。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股取穴。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
证名。指胆火偏盛所出现的证候。《张氏医通·火》:“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所动也。”《类证治裁·火症》:“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翘、龙胆草。”参见胆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