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诗词古文>陈叔达生平

陈叔达生平介绍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查看陈叔达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叔达是陈宣帝第十七子,容止出众,颇有才学,十余岁时便能即兴赋诗,援笔立成。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后主继位。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后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历仕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陈叔达随陈后主出降,被迁入长安,但却未得任用。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义宁元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并与丞相府记室温大雅一同执掌机密,参与起草军书、赦令以及禅代文诰。

  武德元年(618年),杨侑禅位,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武德二年(619年),陈叔达又兼任纳言。

担任宰相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拜陈叔达为侍中。他言语明畅而有条理,每次奏事,满朝官员为之瞩目。对于游历长安的江南名士,也多有推荐、提拔。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进封江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矛盾加剧,多次在唐高祖面前进谗,诬陷李世民。唐高祖信以为真,欲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废黜。而且他性格刚烈,若对他加以折辱贬斥,恐怕他会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与愤郁。一旦让他染上难以测知的疾病,陛下后悔都来不及。”唐高祖遂作罢。

  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恭手执兵器,进入内宫,向唐高祖禀告:“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之命前来护卫陛下。”当时,陈叔达正在唐高祖身边,便进言道:“建成元吉本未参与举义密谋,且无功于天下,又嫉妒秦王的功勋威望。秦王功盖天下,四海归心,陛下若立其为太子,托以国务,则国家幸甚。”唐高祖同意,不久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晚年生活
  贞观元年(627年),陈叔达加授光禄大夫,后因与萧瑀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不久,陈叔达因母丧丁忧,并在丧满后被授为遂州都督,但因病未能赴任。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拜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并慰劳道:“武德年间你曾慷慨进言,为我解难。我今以此报答。”陈叔达则道:“我是为社稷着想,并不只是为了陛下。”后来,陈叔达因家庭纠纷,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不想张扬他的过错,便让他回家休养,只保留闲散官职。

  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谥号为缪。后追赠户部尚书,改谥号为忠。

家庭成员

父母
陈顼,陈朝第四位皇帝,庙号高宗,谥号孝宣皇帝。
袁氏,陈宣帝昭容,生陈叔达及晋熙王陈叔文、新会王陈叔坦。

兄弟
陈叔宝,即陈后主。
陈叔陵,封始兴王,官至侍中,因与兄长争位,叛乱被杀。
陈叔英,封豫章王,官至司空,入隋后任涪陵太守。
陈叔坚,封长沙王,官至荆州刺史,入隋后任遂宁郡守。
陈叔卿,封建安王,官至中书监,入隋后任上党通守。
陈叔明,封宜都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鸿胪少卿。
陈叔献,封河东王,官至南徐州刺史。
陈叔齐,封新蔡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尚书主客郎。
陈叔文,封晋熙王,官至湘州刺史,入隋后任宜州刺史。
陈叔彪,封淮南王,官至侍中。
陈叔重,封始兴王,官至江州刺史,入隋后任太府少卿。
陈叔俨,封寻阳王,官至侍中。
陈叔慎,封岳阳王,官至湘州刺史,隋军灭陈时战死。
陈叔雄,封巴山王。
陈叔虞,封武昌王,入隋后任高苑县令。
陈叔平,封湘东王,入隋后任胡苏县令。
陈叔敖,封临贺王,入隋后任仪同三司。
陈叔宣,封阳山王,入隋后任泾城县令。
陈叔穆,封西阳王。
陈叔俭,封南安王。
陈叔澄,封南郡王,入隋后任灵武县令。
陈叔兴,封沅陵王,入隋后任给事郎。
陈叔韶,封岳山王。
陈叔纯,封新兴王,入隋后任河北县令。
陈叔谟,封巴东王,入隋后任汧阳县令。
陈叔显,封临海王,入隋后任鹑觚县令。
陈叔坦,封新会王,入隋后任涉县县令。
陈叔隆,封新宁王。
陈叔荣,封新昌王,入隋后任内黄县令。
陈叔匡,封太原王,入隋后任寿光县令。
陈叔叡。
陈叔忠。
陈叔泓。
陈叔毅。
陈叔训。
陈叔武。
陈叔处。
陈叔封。

儿子
陈政德。
陈玄德,生顺州刺史陈仲方。
陈贤德,官至水部郎中。
陈绍德。

轶事典故

  唐高祖曾宴请群臣,席上有葡萄。陈叔达拿着葡萄,却没有去吃,唐高祖便问原因。陈叔达道:“我母亲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唐高祖流泪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物呀!”

猜你喜欢

  • 邹显臣

    邹显臣(1656-1710),字惟良,江苏无锡人。工诗,画。以曾孙邹鸣鹤贵,诰赠光禄大夫。

  • 左逢圣

    左逢圣,字孔时,号仁乡,湘阴人。诸生。

  • 周士俊

    周士俊,字明如,无锡人,居邑之独山门,虽有文才而终身不应,半耕半读,逍遥山水。

  • 蔡真人

    蔡真人,满城(今属河北)贤台人氏,生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其母王氏梦白鹤飞入寝室而有妊遂生真人。六岁始能言,七岁在满城岗头村玉清观出家,戒行甚严。保定是《无上秘要》中尊为上元天官赐福大帝唐尧的故乡,已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神仙高道,蔡真人可谓佼佼者。

  •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 张旭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 刘臻

    (527—598)隋沛国相人,字宣挚。仕于北周,为露门学士。入隋,从高颎伐陈,典文翰。太子杨勇引为学士,甚亲狎。臻无吏才,耽于经史,终日深思。精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有集。

  • 冯璧

    (1162—1240)金真定人,字叔献,别字天粹。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宣宗时,累官大理丞,与台官行关中,劾奏奸赃之尤者十数人。总帅牙吾搭违制纵掠,璧承诏查办,驰入营中,夺其军。累官集庆军节度使。致仕。金亡后家居,卒年七十九。

  • 郑儋

    (741—801)郑州荥阳人,自号白云翁。代宗大历四年登进士第。德宗建中元年,举军谋越众科。拜高陵尉。兴元间,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累迁吏部郎中。贞元十六年,自河东行军司马,拜河东节度使。次年病卒。能诗,与欧阳詹善。令狐楚入其幕,儋厚遇之,楚因自号白云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