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诗词古文>张嘉贞生平

张嘉贞生平介绍

张嘉贞(665年-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张嘉贞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尉,后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720年(开元八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因其弟贪赃,被贬为豳州刺史。后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725年(开元十三年),再贬台州刺史,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查看张嘉贞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河东佳客

  张循宪巡察河东时,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务,便问吏员道:“河东地区可有什么佳客吗?”吏员便推荐张嘉贞。张循宪召见张嘉贞,请他帮忙处理事务,张嘉贞分析的非常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面见女皇

  张循宪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想让。武则天道:“朕难道就没有官职来安置贤才吗?”她亲自召见张嘉贞,在内殿隔帘对话。张嘉贞仪表秀伟,谈吐不凡,得到女皇的赞赏,并请求道:“臣是乡野之人,未识朝廷威仪,得蒙陛下赏识,召到内殿。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觉得这不符合君臣之道。”武则天大笑,命人撤去珠帘。

为弟求官

  唐玄宗继位后,张嘉贞以并州长史的身份回朝述职,因政绩突出,得到皇帝的嘉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臣弟张嘉祐,现为鄯州别驾,与臣相隔甚远。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并州附近为官,使我们兄弟能够相聚。臣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唐玄宗便把张嘉佑调到并州附近的忻州为刺史。

拜相逸事

  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欲任命张嘉贞为宰相,但却忘记了他的名字,便问中书侍郎韦抗:“这个人姓张,名字是两个字,现在是北方大将,你替我想想是谁。”韦抗道:“大概是张齐丘,他现任朔方节度使。”唐玄宗便命韦抗回去起草诏书,任命张齐丘为宰相。随后,唐玄宗批阅奏章,正好拿起张嘉贞的奏章,这才知道自己弄错了,立即召回韦抗,让他修改诏书,改任张嘉贞为宰相。

不立田园

  张嘉贞虽然官至宰相,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面对他人的劝说,他答道:“我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就不用担心饥寒。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会被抄没。士大夫常常喜欢置办田宅,最终都给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我才不干这种蠢事!”

生平

早年经历

  685年(垂拱元年),张嘉贞考中明经科,被授为平乡县尉,不久因受案件牵连免官回乡。

累职升迁

  702年(长安二年),侍御史张循宪出任河东采访使,上表举荐张嘉贞。武则天召见张嘉贞,面试其才,擢升他为监察御史。此后,张嘉贞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深受官吏的敬畏。

  717年(开元五年),突厥九姓内附唐朝,散居在太原以北地区。张嘉贞便上表朝廷,请求驻扎重兵,加以震慑。唐玄宗于是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718年(开元六年),张嘉贞入朝。这时,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唐玄宗欲将告发者治罪。张嘉贞认为此举会阻塞言路,上奏赦免其罪。唐玄宗非常高兴,许诺将来要拜他为宰相。张嘉贞趁机奏道:“当年马周徒步入长安,拜见太宗皇帝,得到重用,但五十岁便去世。假如太宗晚提拔马周几年,这个人才就算错过了。如今陛下想要重用臣,就请陛下早一点拜臣为相,不要等臣衰老了。”唐玄宗道:“你且返回并州,我一定尽快召你回京任相。”

担任宰相

  720年(开元八年),唐玄宗罢免宋璟与苏颋的宰相之职,征召张嘉贞回朝,擢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月,张嘉贞又升任中书令,加银青光禄大夫。他善于决断,长于奏对,却因脾气急躁、刚愎自用,遭到舆论的鄙薄。后来,张嘉贞之弟张嘉祐也入朝担任金吾将军,兄弟二人并居将相,一时显赫无比。

  722年(开元十年),张嘉贞随唐玄宗巡幸洛阳。洛阳主簿王钧为求取御史之职,在洛阳给张嘉贞修建住宅,结果事情败露。唐玄宗大怒,命人杖毙王钧。张嘉贞为求灭口,私下催促行刑者加速行刑,又将罪责推给御史大夫韦抗、中丞韦虚心,使得韦抗二人遭到贬黜。

  后来,秘书监姜皎获罪,张嘉贞怂恿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皎伤重而死。不久,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张嘉贞又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士可杀不可辱。此前姜皎犯罪,如果该杀,那就公开处死,不应让他当庭受辱。姜皎之事已无可挽回,现在对待裴伷先,不能再犯错误。”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意见。张嘉贞很不高兴,私下指责张说道:“你话说的太重了。”张说道:“谁也不能当一辈子宰相,我们如果开了贵臣受杖的先例,难保将来也有受辱之时。”

宦海浮沉

  张嘉贞与张说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初,张说担任兵部侍郎,位居员外郎张嘉贞之上。张嘉贞拜相后,超越张说,并对他毫不谦让。张说对此心中不满。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祐贪赃事发。张说趁机劝说张嘉贞,让他素服待罪。唐玄宗贬张嘉贞为豳州刺史,命张说接任中书令。张嘉贞这才知道上了张说的当,为此非常后悔。

  724年(开元十二年),张嘉贞升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并代理都督之职。不久,唐玄宗在中书省设宴,命张嘉贞与宰相一同预宴。张嘉贞对张说痛恨不已,在席间谩骂不止。源乾曜与王晙极力排解,这才将张嘉贞劝走。

  725年(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赐死宠臣王守一。张嘉贞因与王守一交情深厚,也被贬为台州刺史。不久,张嘉贞又担任工部尚书、定州刺史,掌管北平军事,封河东侯。张嘉贞赴任时,唐玄宗亲自赋诗勉励,并命百官到上东门外饯行。

  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患病,返回洛阳就医。回到洛阳后,他已双目失明,病情加重,唐玄宗特派御医前往诊治。同年八月,张嘉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恭肃。

家庭成员

祖父:张俊兴,官至相国府检校郎将。

父亲:张思义,官至成纪县丞。

兄弟:张嘉祐,官至左金吾将军、相州刺史。

儿子:张延赏,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孙子:张弘靖,官至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孙子:张谂,官至主客员外郎。

猜你喜欢

  • 周政

    周政,号愧斋。饶平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贡生。官福建古田训导。事见清康熙《饶平县志》卷七。

  • 朱廷钟

    江苏无锡人,字拥万,号蓉帆。工诗画,善墨梅。尝主蓉湖吟社。有《引萃轩稿》。

  • 程宿

    程宿(971—1000),字莘十,衢州(今浙江衢州开化县)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时年仅18岁。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历任翰林编修、江西安抚使。咸平三年,益州兵变,死于任,谥“文熙”。

  • 周虎臣

    周虎感,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徽宗政和间为永康令,部使者科须甚峻,争不听,以宣教郎致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一七)。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复召,四年(一一三○)除太常博士,往抚舒蕲镇抚使李成(同上书卷三六)。

  • 周以丰

    周以丰,字少莲,吴县人。有《散花小草》。

  • 钟惺

    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 张道洽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 真可

    真可(1543~1603),明末僧人。字达观,晚号紫柏大师。门人尊他为紫柏尊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俗姓沈。吴江(今属江苏)人。

  • 彭端淑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 毛铉

    毛铉,字鼎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明洪武时在陕西一带从军戍边,后任国子学录。他的诗些富于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