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诗词古文>嵇绍生平

嵇绍生平介绍

(253—304)西晋谯郡铚县人,字延祖。嵇康子。山涛以“父子罪不相及”荐于武帝,征为秘书丞。迁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赵王伦执政,署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讨长沙王乂,绍率众拒之。乂败,废为庶人。后复位。惠帝永安元年,东海王越挟惠帝攻邺。颖将石超破之于荡阴,获惠帝。绍以身捍帝,中流矢死,血溅帝衣。后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谥忠穆。>>查看嵇绍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贤似郤缺

  嵇绍的父亲嵇康,因得罪掌权的司马氏集团,而在嵇绍十岁时遇害,嵇绍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获罪,静居在家中。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奏请晋武帝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相比,应当加以任命,请让他任秘书郎。”晋武帝对山涛说:“像您所说的,他能胜任秘书丞,何况秘书郎。”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

  多次升迁后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的人才不会再有遗漏。”沛国人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之侄嵇含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乡里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

  后转任豫章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丧服期满后,拜徐州刺史。当时石崇监徐州诸军事,性格尽管骄横暴戾,但嵇绍以道义劝说,石崇对他甚为亲近敬重。后来嵇绍因为长子去世而离职。

  不畏权贵

  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诛杀,因为嵇绍不亲附恶人,受封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

  永康元年(300年),太尉陈准去世,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怀抱私情,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此事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臣都甚为惧怕他。

  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以嵇绍为侍中。同年,晋惠帝重新继位,嵇绍仍然任侍中。当时,众人建议追复已遇害的张华的官爵,嵇绍认为张华不能坚持正道,认为不应该追复他的官爵。又上疏希望惠帝及当权者吸取教训。

  正直以谏

  永宁二年(302年),齐王司马冏在辅政后,大肆建造自己的宅第,骄纵日益加深,嵇绍为此劝谏司马冏,司马冏虽然谦逊恭顺的回报嵇绍,但就是不能听从他的意见。

  一次,司马冏与董艾等人中宫中闲聊,畅谈国家大事。嵇绍穿着朝服求见,董艾就对司马冏说:“嵇侍中善丝竹,您可以让他弹琴。”司马冏也正有此意,就命人抬琴进来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司马冏就说:“今天大家都挺高兴,您又何必如此扫兴呢?”嵇绍庄重是回答:“您匡复社稷,更应讲究礼仪,端正秩序。我今天穿着整整齐的礼服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些乐工的事呢?如果,我身着便服,参回私人宴会,那倒不敢推辞了。”司马冏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后,都很惭愧。

  不久,因公事被免职,司马冏以其为左司马。没几天,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诛杀。之前,在双方交兵时,嵇绍前往宫中,有人持弩在东阁守卫,看到嵇绍,要拿箭射他,正好有一位殿中统兵的将领萧隆,看到嵇绍姿貌不凡,怀疑他不是一般人,于是上前夺下箭,嵇绍才得以幸免。于是返回在荥阳的旧宅。

  太安二年(303年),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司马乂,惠帝的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以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

  永兴元年(304年),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谢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

  嵇侍中血

  不久朝廷北征,重征嵇绍为侍中,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流亡在外,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战败,晋惠帝脸部受伤,中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晋惠帝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害嵇绍,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死后哀荣

  等到张方逼迫惠帝迁往长安时,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求赠嵇绍司空,进爵为弋阳公。正值惠帝还洛阳,于是此事未行。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出屯许,路经荥阳,经过嵇绍墓时,哭得非常悲伤,为其刊石立碑,又上表请赠官爵。怀帝于是遣使赠嵇绍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为弋阳侯,赐一顷墓田,以十户人家守护,以少牢礼仪祭祀。

  永嘉六年(312年),晋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秉承旨意,认为嵇绍死节之事重大,但赠礼没有表彰他的功勋,于是表赠太尉,以太牢礼仪祭祀。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赐嵇绍谥号忠穆,再次以太牢礼祭祀。

轶事典故

  鹤立鸡群

  嵇绍刚到洛阳时,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

  嵇绍不孤

  在嵇康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骏马何为

  当初,嵇绍将要奔赴前线时,侍中秦准问嵇绍:“如今要前往危难之处,您有好马吗?”嵇绍严肃的说曰:“陛下亲征,以正义来讨伐叛逆,一定不战而胜。如果陛下有难,有为臣之节在,骏马有何用!”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

猜你喜欢

  • 徐元杰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师学朱熹。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

  • 刘孝孙

    刘孝孙(?-632)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贞观六年,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卒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弱冠知名,与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庚抱、廋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大业末,为王世充弟杞王辩行台郎中。辩降,众引去,独孝孙攀援号恸送于郊。唐武德初,历虞州录事参军,补文学馆学士。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历谘议参军,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孝孙著有文集三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 王轩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公远,文宗大和时登进士第。曾为幕府从事。轩颇有才思,少即能诗,尤善题咏。尝游苧萝山,题诗西施石,为人称诵。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太平广记》卷四六一、《诗话总龟》卷四六、《唐诗纪事》卷五〇。《全唐诗》存诗3首。

  • 魏良臣

    魏良臣生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二十三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十七日,年69岁。少年时入建康郡学,与秦桧、范同、段拂、何若等人为同舍生,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宣和三年(1121年)良臣25岁,登进士第。初除丹徒尉,以后仕历,据《宋会要辑稿》各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各卷等史籍、别集、方志记载,按年排列于后,凡出处不见上两书者,均为加注。

  • 陆仁

    元河南人,寓居昆山,字良贵,号樵雪生,又号乾乾居士。沈静简默,明经好古。工诗文,善书。馆阁诸公推重之,称为陆河南。有《乾乾居士集》。

  • 赵执端

     山东益都人,字好问,号缓庵。赵执信从弟,王士禛甥。诗得士祯指授。有《宝菌堂遗诗》。

  •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 郑成功

    (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

  •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