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ián

田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陈公子完避祸逃至齐国,食采于田,后以封地为姓氏。二是为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黄子澄,上削藩之策而被怨恨的割据者所杀,其子避祸改姓田。

田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秦始皇灭六国,田姓向西、北迁播。汉初,田姓迁入陕西阳陵,后又有田姓迁徙至北平(相当于今河北、天津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田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宋时,田姓南迁至今福建、广东等地。明清之际,田姓遍及大江南北。如今,田姓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地为多。

田姓历史人物有田单,战国名将。乐毅伐齐,齐国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单成功使用反间计并用火牛阵大败齐兵而复国。田骈,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讲学稷下,善于雄辩。田汝成,明代文学家,博学工文,尤善为文,撰写有《炎徼纪闻》《西湖游览志》。田汉,剧作家、戏曲活动家、诗人、文艺批评家。一生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歌曲,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表现了中华儿女誓死抗战的决心。

田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五十六位。


【源】 ①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厉公之子公子完,字敬仲,为舜之后。与太子御寇相善。陈宜公杀太子御寇,陈完恐祸及己,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以齐地陈、田音相近,不欲称本故国号,而改姓田(7,12,17,60)。一说,公子完奔齐后,食采于田,至八世孙常,擅齐政,为强家,始称田氏(7)。②并州田氏源出匈奴(242)。③西夏人姓(240)。④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71)。⑤明惠帝时太常卿黄子澄之子经,因避祸而改姓田(60,62)。⑥明清时云南鹤庆府在城驿土驿丞姓田,为白族(253)。⑦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有田氏,为藏族(253)。⑧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得姓始于宋朝(72)。⑨清时湖广施南,古时巴地,土司姓田,得姓始于明朝(72)。⑩明时赐元人察察姓田名义(24)。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抚顺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楚哈氏,田佳氏等均改姓田氏(180)。今满族姓(183)。⑫清高丽人姓。世居平壤(24,260)。今朝鲜族姓。⑬德昂族姓。云南潞西红崩龙族勒路邦贡氏族,汉姓为田(146)。⑭佤族羊木干氏,汉姓为田(161)。⑮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额惹氏,汉姓为田(220)。⑯苗(117,135,205)、瑶(119)、彝(130)、土家(175,387)、台湾土著(65)、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北周赐大司空、雁门郡公田弘姓纥干氏(7,12,21)。【望】 北平、雁门(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为我国人数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43%。【人】 田穰苴,田完之苗裔,春秋时齐景公大夫(21)。【它】 日本占领台湾时,台湾田姓曾一度被迫改为日本田村、田尻、原田、本田、坂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原田姓(65)。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四川之合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蒙、回、壮、白、水、侗、彝、苗、瑶、佤、鲜、哈尼、土家、布依、仡佬、拉祜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遂匿其氏为 ‘田’。陈、田声近故也。应劭云: ‘始食采地。’ 然齐无田邑,至田和纂齐为诸候,九世至王建,为秦所灭,建弟及田儋,儋子市,儋从兄荣,荣弟横、弟子广,项羽时并裂地称王,旋皆破灭。汉兴,诸田并徙阳陵,后又徙北平。又,田都、田角、田间,亦田氏之族也。汉兴,徙关中。” (按: 此从浙江书局版《通志·氏族略》。《九通分类总纂》 因错简,多有讹误。) 陈为舜后,故此当为陈氏所改,系出妫姓。②为元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赐元人姓名: 察察曰田义。”③或为黄姓所改。《姓氏词典》据《列卿录》载: “有黄姓改为田者,黄子澄之子,变姓名为田经。黄子澄,明洪武时太常卿兼翰林学士。”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田姓,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⑤或为满族姓田佳氏、罕楚哈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佤族之田姓。由“央岗”所改。⑦土家族之田姓,则由庹姓而来,俗传“田、庹无二姓”,未道其详。注⑥、⑦俱见 《中国人的姓名》。

春秋时晋有田苏,宋有田景,齐有田巴; 汉代有鲁相田叔、太尉田蚡、丞相田千秋、大鸿胪田广明、大司农田延年、魏议郎田畴,皆敬仲之苗裔也 (见《郑通志》); 唐代有田承嗣; 明代有田汝成,又有田荆。

又,田氏或改为别姓者: “后周田弘为大司空,雁门郡公,赐姓纥干氏”; 且,“田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 ‘第二’,有 ‘第五’,有 ‘第八’。” (俱见 《郑通志·氏族略》。)

猜你喜欢

  • 公强

    读音:gōng qiáng蔡仲后。(见《路史》)曹叔开伯之后亦有公强氏。(见《姓氏考略》)《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收载。其注云: “即公彊氏”。“强”“彊”古本为二字,并非异体字。疑

  • 光嫩

    读音:Guāngnèn现行佤族姓氏。今云南之西盟有分布。此姓系西盟县公安局提供。原有“别姓收养的孩子”之意; 或从汉姓“陈”。

  • 滅嘎

    读音:Miègā珞巴族姓氏。出自义都部落,本氏族名,以为氏。见 《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 读音:Dū督姓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名为姓氏。春秋时宋戴公的孙子名督,其后代子孙中有一支就取祖名“督”字为姓。二是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燕国有个地方名为督亢,居住在当地的人以地名“督”为姓,

  • 千旁

    读音:Qiānpáng《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唐有千旁罗颠。” 未详其源。

  • 读音:Chéng【音】又音Dèng(77)。 【源】陕西澄城县即汉置徵县,澄与徵宜同姓,是以地为氏(60,62)。 【布】安徽淮南(362)、台湾台北(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 【人】澄子,

  • 读音:ní【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江苏武进有此姓(314)。【人】霓济,明时山东福山人,正统中江西雩都(今名于都)知县(15,21,24)。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续通

  • 杜西博楞

    读音:Dùxībólènɡ【综】 僜人复姓,系杜西、博楞两单姓合成,世居西藏察隅(171)。

  • 车非

    读音:chē fēi后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孝文改为周氏,至金水公摇,周闵帝赐姓车非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 喇納

    读音:Lǎ′nà【综】 清满洲人姓。喇纳瑚什布,清满洲镶蓝旗人,理藩院副事(61)。少数民族姓氏。其源不一: ①为清代满族姓氏。《姓氏词典》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满族姓,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