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ao

敖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帝颛顼之师大敖的后人以祖辈名字命姓,有敖姓。二是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凡是被废或被弑得不到谥号者,均称之为敖,其后有敖姓。

敖姓望族出于谯郡(今安徽亳州),后来,逐渐迁徙至广东。明初,江西敖姓散居于云南、贵州等地。如今敖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台湾等地为多。

敖姓历史人物有敖陶孙,南宋诗人、文艺理论家。性直而重义,权相韩侂胄执政,指责理学为伪学,朱熹被贬外任。敖陶孙当时在太学,写诗送朱熹,触怒韩侂胄而遭追捕。他是江湖派诗人,曾因《江湖集》被毁版而受株连贬官。其诗多为古体,风格雄浑深厚。也擅长评诗,其《臞翁诗评》以直感来形象地描述诗人特点,如“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等,后世流传颇广。敖英,明代人,正德年间进士,由南京刑部历任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于写诗,其诗作意境幽远,独辟蹊径,深得好评。

敖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五位。


【源】 ①相传颛顼之师大敖之后有敖氏,见《风俗通》(1,9,12,60)。②相传高阳帝别号大敖,其后有敖氏(7)。③黄帝裔孙封于敖,谓之大敖,见《姓谱》。《诗经》:搏兽于敖(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之故河阴县西),是其地,故因地为氏(17)。④清满洲八旗中鄂济氏、敖佳氏等,后均有改为敖氏者(180)。满族仍有此姓(344)。⑤达斡尔族敖沃勒氏、爱协金氏等,汉姓均为敖(189)。今达斡尔族仍有此姓(229)。⑥鄂温克族敖拉氏,汉姓为敖(192)。⑦鄂伦春(191)、蒙古(344,369)、回(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谯郡(17,418),谯国(12,60),鲁国(7)。【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敖知言,宋时朝散郎,大观中知尚安军(21)。敖文祯,明时江西高安人,万历进士,累官礼部尚书(61,6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路南、河口、陇川、邱此、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蒙、白、土家、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颛帝师太敖之后。”② 《姓氏词典》 引 《新纂氏族笺释》 注云: “羋姓的分支,系春秋时楚国公族后代。凡被废弑不成君者 (按: 原引作 ‘郡者’ 误。径改。)曰敖,如若敖、诸敖之类,其后为敖代。”③清代满族姓敖佳氏、鄂济氏,均改为敖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④或为达斡尔族之敖拉氏、敖嫩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敖而为单姓。又,爱协金氏出自敖拉哈拉 (姓),故从其哈拉 (姓) 或改为单姓“”。

唐代有敖颍,进士; 宋代有敖颍士,登进士第;明代有敖宗庆,广西按察使。

猜你喜欢

  • 读音:Hǎn【源】 ①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喜,字子䍐,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姓苑》(17)。②汉、晋时氐羌族中有䍐氏(15,17,21)。【望】 荥阳(17)。《姓氏词典》收载。

  • 读音:Jiān【综】 据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载,煎巩,羌人,见《赵充国传》(63)。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据《汉书》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Xiāo【综】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劉王

    读音:Liúwáng【综】见《中国姓氏汇编》(75)。《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云: “今广东有此姓。”则此复姓乃现行姓氏。未详其源。

  • 步鹿如

    读音:Bùlùrú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鹿氏。

  • 读音:dàng出子姓,宋桓公御说生公子荡,其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姓考》)宋桓公子荡生公子寿,寿生意诸,以王父字为氏,故为荡氏。(见《万姓统谱》)

  • 读音:ér【源】 春秋时宋大夫耏班之后(7,12,17,60)。【望】 睢阳(17,60,418)。【人】 耏跖,汉时芒侯(7,21)。耏纯,明时归州人,正德中任绥德州判官(21,24)。罕见姓氏。《

  • 巴爾忽

    读音:Bā’ěrhū/Barru【综】 蒙古族姓。系出蒙古巴尔忽惕部,《蒙古秘史》作巴尔浑,与呼伦贝尔新、旧巴尔虎人同种。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有此姓(384)。

  • 霍羅托

    读音:Huòluótuō【综】 清正红旗蒙古护军色楞之妻为霍罗托氏(260)。

  • 忽神

    读音:Hūshén【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忽神氏(13)。一说,系许兀慎氏之异译(397)。【变】 《续通志·氏族略》作〔库克新〕(24)。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