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ǐn

【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河北三河(285)、广东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忻州、灵石,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路史》 注云: “鲁后有引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古口引氏改为引氏。” (按: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古口引”,而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校勘记”称: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 作“古口引”; 《姓纂》 卷五、卷六,《辨证》、《氏族略》 作“古引”; 沈涛 《随笔》 五以为“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 “”、“”音通,“氏既改误,明旧氏必有 ‘胡’ 字无疑。”《胡姓考》 据本书 (按: 此指 《魏书》) 卷九 《肃宗纪》,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 “当为 ‘胡引氏’,《官氏志》 作 ‘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今按: 氏既改侯,旧氏必有 “”字之说,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 “” 字,《广韵》 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为省文或脱字?疑 《志》本作 “古口引文”,当时又别作 “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胡引祖”,所论很是,与 《姓氏考略》所引 “改为引氏”之说不同。

《姓氏词典》 称: “元有引住。”

猜你喜欢

  • 读音:Lú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Zǐ訾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后有以地名为姓氏者。訾姓发源于河南,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沿岸)。訾姓历史人物有訾祏,春秋时晋大夫。为人正直,知识

  • 读音:Nà【源】 ①见《姓苑》(7,9,12,15,60)。②西夏人姓(240)。③清时甘肃西宁县(即今青海西宁)土司,为纳沙密西番人,后以纳为氏,世居纳家庄(72)。④元时赛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剌丁官

  • 读音:quán汉捕羌校尉铨征。(见《正字通》)

  • 独吉

    读音:dú jí女真姓,望出陇西。▲〈金〉独吉义,曷速馆人,世宗时参知政事。

  • 读音:Zǔ【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茹蓮

    读音:Rúlián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万姓统谱》云: “茹莲回谏,洪武中长沙知府。”“回谏”,或引作“回谦”。一作“茹连”。

  • 纥奚

    读音:hé xī以部落为氏,后改为嵇氏。(见《魏书·官氏志》)纥奚氏,改为纥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 读音:Sī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神农时有官名司怪,专事占卜,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二是改姓而来。由司马、司寇、司德、司城等姓氏中改为单姓司者。三是少数民族改姓。蒙古族杜

  • 沙隨

    读音:Shāsuí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新纂氏族笺释》 注云: “沙姓出自沙随氏。” 沙随,古诸侯国名,或以国为氏。《百家姓考略》 注“沙”云: “系出沙随氏,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