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ng

应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之子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二是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西域姓氏中有应氏。

应姓发源于河南。晋永嘉之乱后,应姓渡江南下。唐宋两代,应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其发展重心已移至南方,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成为其繁衍生息之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已有了应姓人家散居。元代以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都有应姓人家入居,后还迁徙到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应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如今,应姓尤以浙江、安徽等省为多。

应姓历史人物有应曜,汉初隐士。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拒。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应顺,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以廉直著称于世。育有十子,皆有才学,极大地壮大了汝南应姓的声名。应劭,东汉人,少时博览群书,因感叹古代典籍流失,于是立志著书。著有《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义》记录汉代礼仪及历史地理。应,三国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应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五位。


周武王封应,其后以国为氏。(见《广韵》)

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应顺,南顿人,河南尹。<后周>应用,江南人,书法家。<清>应宝时,浙江永康人,诗人。

猜你喜欢

  • 校師

    读音:Xiàoshī【源】春秋时郑人欲毁乡校,子产(即郑大夫公孙侨,又称东里子产)曰,是吾师也。因有校师氏,见《姓源韵谱》(7,11,17,24,60)。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

  • 烏郎

    读音:Wūláng【综】 裕固族姓。贺郎格家、罗儿家、曼台等部落均有乌郎姓。亦作〔啊尔郎〕。世居甘肃肃南。清末民初改为郎氏(198)。裕固族姓氏。亦作“阿郎”,本为户族名,以为氏。后或取 “乌郎”

  • 平州

    读音:píng zhōu【源】 平州氏功大不赏,功臣怒而生变,平州出奔,见《周书·史记篇》。平州在山西介休西,见《盟会图疏》,是以地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 巴兹格勒

    读音:Bāzīgélè高山族姓氏。台湾高山族之百宛人有此姓。本为房名,以之代姓,属平民之姓。其姓名构成: 名先姓后,如: 卡莱盖·巴兹格勒。“卡莱盖”为名,“巴兹格勒”是房名,或以代姓。见

  • 逹瑚哩

    读音:Dáhúlī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呼哩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疑即达呼哩。清乾隆时镶白旗副都统博斌,姓达呼哩 (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隋唐时契丹有达呼哩氏;

  • 鲑阳

    读音:kuì yáng后汉有少府鲑阳鸿,治孟氏易。(见《通志·氏族略》)

  • 读音:Hè【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台湾高雄有此姓(68,261)。【人】 隺观鑫,1941年曾任国民党军政部军需署营造司技士(62)。《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

  • 读音:Tá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烏察喇

    读音:Wūchálǎ【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安褚拉、乌拉等地(23,63,180,260)。【变】 ①一作〔吴察喇〕(260)。②清正白旗满洲马甲德门泰之妻为乌察拉氏(260),〔乌察拉〕似即

  • 諾羅

    读音:Nuòluó【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会楞阿河(23,63,180,260)。 【变】①一作〔诺络〕(180,260)。②诺洛明绪,清满洲镶红旗人,同治中历任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254)。〔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