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ìn

印姓的来源为以祖辈名字为姓氏。郑穆公子睔(gǔn),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

源自郑国公族的印姓,在今陕西的大荔一带繁衍生息,并向全国各地播迁。

印姓历史人物有印光任,清大臣,曾首任澳门同知。任职期间加强了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后与人合作,著成《澳门纪略》,为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

印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六十五位。


【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祖父字为氏(7,9,11,17,60)。 【望】 冯翊(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印葵,印段之子,春秋时郑大夫(7,17)。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 郑穆公子子印之后也。公子㫻(按: “㫻”, 《姓氏词典》作“睔”, 《中国姓氏大全》作“”,与郑注有别),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冯翊。

春秋时郑有印段; 南唐有印粲;宋代有印况,举进士,江宁人; 又有印应雷(《姓氏词典》 引作 “印应飞”),通州人; 明代有印宝,黄州府同知,六合人。

猜你喜欢

  • 读音:wèi【源】 汉时匈奴以其弟位侍为于寘王,其后或有以“位”为氏者,见《汉书·西域传》(60,62)。【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位安,明时掖县人,嘉靖二年贡士,任训导(15,21,24

  • 彭吳

    读音:Pénɡwú【源】 《史记·平准书》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21,63)。

  • 读音:Sòng【综】 源出不详。台湾云林、屏东、台南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浙江之椒江,贵州之三都,山西之太原、运城、太谷等地均有分布。椒江市公安局提供,《山西人

  • 读音:Jiǎo《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其注云: “极罕见姓。” 未详其源。

  • 读音:Hǎn【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新编千家姓》(73,91)。今傣族亦有此姓。【布】 云南畹町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之永登、云南之邱北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

  • 薩爾圖克

    读音:Sàěrtúk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变】①萨尔图克惠龄,清蒙古正白旗人,乾隆中四川总督,嘉庆中官至川陕总督,后改姓惠(89)。②清蒙古正蓝旗中有萨尔都克氏(259)

  • 諤爾古岱

    读音:Èěrgǔ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古歹”。

  • 读音:Fēn《姓氏词典》 引曹玉林、鄂木尔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子陽

    读音:Zǐyá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公族有子阳者,其后以王父字为氏(6,12,21,60)。一说,鲁公族季桓子之后,见《姓谱》(17)。②春秋时卫国公孙赵阳之后,见《世本》(17,62)。③

  • 喀爾喀

    读音:Kāěrkā【综】 蒙古族姓。源于元末时喀尔喀万户,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有此姓(384)。喀尔喀为蒙古六万户之一,共12部,其中内喀尔喀五部,外喀尔喀七部。元代蒙古族姓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