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唐
【源】 春秋时晋有高人越者,隐于北唐,因以为氏,见《风俗通》(4,6,9,17)。【人】 北唐子真,汉时人,治京氏易(7,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 《英贤传》 曰: “晋有高人越者,隐伏於北唐,因氏焉。”
汉有北唐·子真,治京氏 《易》。
【源】 春秋时晋有高人越者,隐于北唐,因以为氏,见《风俗通》(4,6,9,17)。【人】 北唐子真,汉时人,治京氏易(7,21)。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引 《英贤传》 曰: “晋有高人越者,隐伏於北唐,因氏焉。”
汉有北唐·子真,治京氏 《易》。
读音:Qià【源】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安徽之界首等地有分布。土族、傈僳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土族之恰氏,源於“恰尔阿寅勒”。“恰尔阿
读音:fù lǐ【综】 春秋时有付里乙,为管仲所诛,见《荀子》。付里乙,一作史附里,或作付乙(26,60)、又作鲋里乙、符里(2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荀子》云: “春秋时
读音:gè【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山西绛县有此姓(324)。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通海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 引 《宋史》、《中国姓氏汇编》亦载,未详其源。
读音:E-lǐbān【源】 金时女真人姓(71)。【变】 亦作阿里(71),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阿勒班〕(24)。【望】 广平(71)。【人】 阿里班剌,金世宗大定年中任御院通进(71)。
读音:Piāo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萨穆占(23,63,180,260)。
读音:Gōngqún【综】 晋时有征虏长史太山,公羣氏,见《晋书》(17,62)。一作〔公群〕(91)。
读音:shēn tú【源】 ①申屠氏后随音改为申徒氏,见《风俗通》(1,6,12,60)。②申徒,春秋时楚官名,子孙以官为氏(60,62)。【变】 ①申徒即司徒。汤时贤人申徒狄,亦作司徒狄(11)。②
读音:Xī【综】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姓氏词典》引《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bèi【源】 邶,原系地名,即商时鄁地,商都也,周武王灭商后,分其地为三,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管之。纣城以东谓之邶,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由霍叔监管。后三监叛,周公伐之,并其地为卫之邶国(故
读音:zǐ zhī【源】 春秋时卫国之公孙弥牟文之子,名木,字子之,其后以为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引张澍云: “卫公孙弥牟文子,名木字子之,其后以为氏。”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