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顽石庐经说

顽石庐经说

十卷。清徐养原(1758-1825)撰。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今德清县)人,经学家。精于三礼,宗郑玄之说而多所发明,兼通六书、古音、历算、舆地、氏族之学。阮元任浙江巡抚,延请他校正《仪礼》。亲殁,不仕卒。除本书外,还著有《周官故书考》四卷、《仪礼古今文异同疏证》、《论语鲁读考》一卷、《律吕臆说》一卷、《顽石庐文集二册》不分卷。本书研求经义,考证经文,用力颇勤,但片面之见,固自难免。如《易论》援引《系辞》:“居则观其说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认为读《易》的人应兼此二法,但不可能有舍弃卜筮而谈《易》的。又说《易》不同于其他各经的地方,在数方面,而不在理方面。《荀子·大略篇》称:“善言《易》者,不占”,此话就不足为据。《鲁论》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难道孔子的话不对吗?至于其《古文尚书辨》,认为东京古文不是传自杜林,《后汉书·杜林传》说:“林前于西州得漆书一卷”,按古文《尚书》共四十六卷,杜林所得仅仅一卷,只传一卷书,能说他有关全经的授受吗?又《尚书论》认为杜林是小学家之祖,不是古文《尚书》之祖。这些都是确论。又如《明堂论》,认为明堂之制并不“明”,是由于室制不明,《考工记》说是五室,《大戴记》说是九室十二堂,二者之言,各有所当,虽然存异,但并不损害其相同。从郑氏开始不得其制而妄加解说,而且认为九室是秦代所增加。因此讲论明堂之制,必须先辨明郑氏的错谬,郑说既破,那么明堂之制自然就会明了。而上述《考工记》、《大戴记》二书之说所异而又相同的地方也可得以发现。其“禘祫辨”,则援引《礼记》的《大传》、《曾子问》作为依据,驳斥郑、王大小之妄言,纠正杜、孔无祫的谬误,辨明小戴时祭、赵氏追祭之错,都未免过于自信。其“凫氏为钟说”,认为《考工记》的钟体钲鼓之制,郑君只就一面而论及,于义似有未协,而程瑶田之说却发前人之所未发。养原论经,非难郑学,随处可见,于此书可见一斑。近儒郑珍也曾著有“凫氏为钟图说”,申明郑注之义颇为中理。按:制器一事,其是是非非极易明了,只要付诸实验,即可定论,但两千年来却没有一个人去大胆一试。有《皇清经解续编》本(南菁书院本、蜚英馆石印本)。

猜你喜欢

  • 惕斋经说

    四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福建惠安(今惠安县)人,学者,陈寿祺弟子。道光辛卯优贡生,参加廷试时,死于京城,享年五十岁。经世少时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深于理学,而

  • 玉茗堂集

    二十九卷。明汤显祖(1550-1616)撰。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临川(江西抚州)人。汤显祖出身于书香世家,少有才名。十四岁进学,二十

  •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 岭海焚余

    三卷。明金堡撰。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县)人。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官止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脱发为僧,释名今释,抗志以终。是编三卷,皆为奏疏,上卷十八篇,自隆武乙酉十月至丙戌八月,中卷下卷共三十一篇

  • 蔀斋集

    十五卷。明林志(?-1427)撰。林志,字尚默,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永乐十年(1412)以第二人及第,授编修。历修撰侍读右春坊谕德。他居官淡于荣进,以雅尚为朝士所称,诗也因此表现出淡雅的情怀。事迹具

  • 蛾术篇

    八十二卷。清王鸣盛(1722-1797)撰。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嘉定县(今上海市)人。乾隆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十七史商榷》一百卷、《尚书后案》三十卷等。《蛾术编》是王鸣盛的一部杂考

  • 十岳山人诗集

    四卷。明王寅(生卒年均不详)撰。王寅,字仲房,又一字亮卿,自号十岳山人,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尝问诗于李梦阳,中年习禅事于古峰和尚,工诗。著有《十岳山人诗集》。此集共四卷,乃王寅自定。古峰曰:“吾遍游

  • 祖述约义私绎

    一卷。无撰述人姓名。此书只录《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五篇,又删去了一大半经文,也不引训诂,可是此书释义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如此书认为《尧典》中“钦明”等十八字,是总括帝尧

  • 使黔草

    三卷。清何绍基(1799-1873)撰。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一作猿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次年举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历

  • 餐霞楼轶稿

    二卷。清左白玉(1820-1856)撰。左白玉,字小莲,江苏阳湖(今常州)人,虞山大令言良玺之妻。清代画家,诗人。多才多艺。此书前有同治五年(1866)上谕全、邵亨豫所写奏言,有秦树声、孙葆田,谢、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