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十二卷。西晋皇甫谧(215-282)撰。皇甫谧,字土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朝那镇)人。出身寒苦。精于医道,学识渊博,并通文史。晚年得风痹疾,半身不遂,乃潜心医学,撰《针灸甲乙经》。该书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作者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作者“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撰集成《甲乙经》一书,共十二卷,约二十万言。卷一为总纲,论述人体生理机制;卷二阐述人体经脉组织;卷三描述人身各种穴位;卷四讲论诊治方法;卷五讨论针灸要法及穴位禁忌等;卷六论及生理病理问题;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施治部分,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诊治之方。全书结构明晰严谨,先总论,后分论,先理论,后实践,实为医学典籍中楷模之作。该书保留了《内经》的主要内容,且经整理提炼,更切实际,易于把握。该书还保存了已失传的医书《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西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经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书中夹注引杨上善《太素》、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等资料,均出自《甲乙经》之后,乃宋人校正所加。引《难经》及张仲景著作,亦为后人所加。因为作者序中所言“撰集三部”,并不包括上述诸书。《甲乙经》包括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学等多方面中医基础理论,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书被尊为中医针灸学开山之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有明吴勉学刊古今医统本;汲古阁影宋抄本;明万历间刻善本,步月楼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古今医统本影印。

猜你喜欢

  • 僦寮集

    一卷。旧本题古杭月堂宗贤撰。不著时代。考之志乘,亦不载其名氏。据其题名,似乎衲子。故所与唱和者亦衲子为多。集中有和沈石田《鹊桥仙》词,知其为正、嘉年间人。其诗笔清旷,颇近自然。但篇幅不多,不免伤于寒瘦

  • 论语意原

    二卷。宋郑汝谐(生卒年不详)撰。郑汝谐字舜举,宋青田(今属浙江)人。官至吏部侍郎。撰有《东谷易翼传》、《论语意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著录。郑氏以为先儒于《论语》之义尚有阐发未尽者,遂著成此书,并

  • 天潢玉牒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主要记述明太祖历代世系,以及太祖出身寒微、起兵、登极后事。其书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都一一详列。据考,此书成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故有些记载与史实不符,不足据为实录

  • 怀舫集

    三十六卷。清魏荔彤(约1685前后在世)撰。魏荔彤,字念荔,直隶柏乡(河北柏乡)人。魏裔介之子。生卒年不详。年十二补诸生,以资入为内阁中书,选凤阳同知,后官至江苏按察使。嗜好古学,勤奋著述,罢官后杜门

  • 重学浅说

    一卷。英国伟烈亚力(详见《几何原本》)口译,长洲王韬笔述。《重学浅说》一卷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重学原始,即简述重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后半部分为重学总论。这部分内容与艾约瑟、李善兰译本《重学》的首卷

  • 经典释文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德明生于南朝陈,卒于唐贞观初(约550-约630年),吴县(今苏州市)人,其名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世。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博通经籍,与孔颖达齐名。历仕陈、隋、唐三朝,隋炀帝时曾任

  • 二郎神

    登燕子矶秋眺岷峨万里,见渺渺、水流东去。指远近关山,参差宫阙,起灭长空烟雾。南望沧溟天边影,辨不出、微茫尽处。叹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无数。 从古,长江天堑,飞艎难度。自玉树歌残,金莲舞罢,倏忽飞乌

  • 周易外传

    ① 七卷。清王夫之(生平事迹详见《周易稗疏》条)撰。其所著《周易内传发例》中称,乙未于晋宁山寺始为外传。乙未为顺治十二年(1655)。自谓“外传以推广于象数之变通,极酬酢之大用。”其时,王夫之从永明王

  • 易经指掌

    四卷。清相永清撰。相永清字海同,山东临淄人。作者认为“易之为书,象焉而已。读易而不玩其象,乌在其为读易”。故此书大旨在阐明易象。书中所引除《御纂周易折中》、来知德《周易集注》外,于汉魏古注、清代乾嘉诸

  • 集注丧服经传

    ① 一卷。晋孔伦撰,清马国翰辑。孔伦生卒年不详,字敬序,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东晋卢陵太守。此书汇集众家注,《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著录一卷,现在已经散失。只有杜佑《通典》引用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