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释说文读若例

释说文读若例

①一卷。清金谷元(生卒年不详)撰。谷元字莲溪,江苏盐城人。光绪十一年优贡生,官四川知县。是书专释《说文》“读若”之例,谓其大要有三:一曰取本音以正俗读,如“肉”部“”下云:“省声,读若水之。”二曰取转音以存师读,如:“蝓,从虫,声,读若戾。”三曰取音义之同以明古今之通借,如:“,读若昆。”此三者虽未能尽《说文》“读若”之例,然循以求,则古今声音通假之例可明,《说文》方可贯通。是书有金氏家刊本。②一卷。清陶有铭(其生平未详)撰。实乃朱孔彰(生卒年不详)代作。孔彰字仲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朱骏声之子。光绪举人。精于小学,著有《说文粹》。《说文》“读若”之字,有六百多条,清儒张行孚、洪颐煊、金谷元皆有论著,讨论颇为详尽。是编专就音转立说。大意谓《说文》“读若”之字,一音之字居十之八九,二音之字居十之一二,三音之字间或出现。《说文》既有形声,之所以复著“读若”,是因为古今多转音。云“从某某声”者,系古来造字之声;云“读若某”者,系今人认字之音。兹观其例:一音之字,有从本字之声者,如“瑂,读若眉”;有从同得之声者,如“逝,读若誓”;有从未省之声者,如“,从翩省声,读若翩”;有古音可互证者,如“亼,读若集”;有古文可互证者,如“剏,读若创”;有俗书可借证者,如“遞,读若池”。二音之字,有区别二字以证音者,如“珛,读若畜牧之畜”;有引经传以正音者,如“,读若《诗》曰‘瓜瓞’”;有引经即以本字正本音者,如“是,读若《春秋传》曰‘辵阶而走”;有引《方言》证音者,如“,读若楚人言恚人”。三音之字,如“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囱,引而下行读若退。”要之“读若”之字,有音兼义者,有音变而义不变者,有音变而义随便者。专就音韵以释“读若”,从而有补于诸家所未备。

猜你喜欢

  • 论语附记

    二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时进士。官至内阁学士。著有《书斋汇书》。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认为汉唐注疏距古不远,其沿承经师训诂,必不可废,而

  • 韩诗翼要

    一卷。汉代侯苞撰,清代王谟辑。据《隋志》载,《韩诗翼要》有十卷,汉侯苞撰。《唐志》所载与此相同,只未著撰者姓名。今本《隋志》误作侯芭,即载酒问字的杨雄弟子。但《汉书》未见此书记载,出处也无从考证。《困

  • 南阳张延绶别传

    一卷。五代河西张球撰。球字景球,又字行球,敦煌人,官至节度使判官。此传称延绶字绅,光启三年(887年)宠授左千牛,兼御史中丞。按敦煌残卷,别有张球所撰《张淮深墓志铭》,称淮深字禄伯,有六子,延寿排次第

  • 孔子改制考

    二十一卷。康有为(1858-1927)撰。19世纪末,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一批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试图走“变法改良与维新”的道路。此书就是为其变法作舆论准备的。在书中,他

  • 河图洛书同异考

    一卷。清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号蟫庵,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冉氏之学以朱子为宗,其对河图洛书的论述,均本于《易启蒙》。作者认为河图主互,洛书主对,河图下右之一与九,四

  • 苑洛语录

    六卷。明韩邦奇(1479-1555)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058)中进士。授吏部考功主事,又转为员外郎。因上疏议论时政,被谪为平阳通判。后又任浙东按察佥事,受宦官

  • 经学队仗

    三卷。旧本题朱景元(生卒年不详)撰。朱景元爵里亦不详。据晁公武《读书志》所载。朱景元大约生活在唐武宗会昌年间。作过唐太子谕德,著有诗集一卷。此书以道德、心性等字分类标目,而且杂引经语以疏其义。因其中词

  • 说唐

    见《说唐演义全传》。

  • 郁仪楼集

    五十四卷。明邹迪光(1550-1626)撰。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工部主事,历员外郎,出为黄州知府,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年四十即罢归,筑室惠山,多与文士

  • 经世篇

    十二卷。旧本题昆山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江南昆山人。著述宏富。此书门类完全场屋策目,每日一篇。附以诸家杂说。似为应科举者抄录类书而成,或托顾炎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