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①见河上公《老子注》。②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分《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而此书仅分《道经》、《德经》并无章次。其二,《道德真经义解》之旨在于:“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微”。认为《道德经》上、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极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国、修身;而此书之旨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其三,《道德真经义解》认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变谓也”,又认为“谷神不死,神藏于体,犹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书认为:“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又认为“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经义解》多散句,而此书似骈文,如此等等。说明此二书实非一人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唐末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对《道德真经注》都有记载和引用,因此学者认定此书为李荣著而于息斋道人《道德真经义解》无涉。后世学者认为此书阐述详实,对《道德经》的理解、解释均有独到之处。为唐以后研究《道德经》者引以为参考。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③见李隆基《御注道德真经》。④见苏辙《道德经解》。⑤四卷。元吴澄(详见《易纂言》)撰。汉儒研究《道德经》者,有严君平(即严遵,吴澄称其原名庄君平)分《老子》为七十二章,作《道德真经指归》。又有刘向雠校群书,定《老子》为《上经》、《下经》计八十一章,为世传承。经唐宋至元,注释《道德经》都已达数十家。吴澄认为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或八十一章有“不当分而分”之误。遂将其定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下篇》三十六章。又合数十家注本校对字误。并将上下二篇各分上下为四卷以注之。其注采宋儒理气之说,指意略同于苏辙。较民间方士之注精邃得多。但后世学者不赞成吴澄改定篇章,《四库提要》对其多有诘责。称其“以意为之,不必于古有所考。”认为吴澄“好窜改古经”,此书“多有更定”是他“习惯成自然”所致。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⑥二卷。元林志坚(生卒年不详)撰。林志坚,元末道士,字仁斋,号玄门开真弘教大真人;广陵(今江苏杨州)人。撰有《道德真经注》二卷。此书原题:“玄门开真弘毅大真人广陵仁斋林志坚注”。其书前有注序称此书撰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或依汉河上公本,或依魏王弼注本,此书篇章次第及章名,均依河上公本。此书先辑部分经文作为经序。其经序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道之尊,德之贵;第二部分:天之道,利而不害;第三部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四部分:盖闻善摄生者;第五部分:治大国若烹小鲜。并阐述分列的原因,实不免牵强附会。此书以经解经,以正经注于正经下,较为直捷。如:“道可道非常道”,注为:“道法自然”;“名可名非常名”,注为:“道隐无名,无名天地之始”等等。然而,某些注释取舍不当,又有晦涩曲意之处,是其不足。后世学者认为此书以经解经实为首创。叙述直接,无零乱繁琐之嫌,一改自河上公、王弼以来注释纷杂之弊,“使人熟读玩味,自然解悟正经之玄妙”(见《道德真经注》序)。如果再参照《庄子》、《韩非子》、《淮南子》诸书加以注释,再少作分裂经文之举,则此书将更为完善。现存明《道藏》

猜你喜欢

  • 吴文端崇祀录

    一卷。撰者不详。清吴琠,山西沁州(今沁水)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谥文端。该书即记文端崇祀事宜。现有康熙刊本。

  • 贻安堂集

    十卷。明李春芳(约1561前后在世)撰。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福建兴化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第一,以修撰授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隆庆初官至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

  • 蜀石经春秋穀梁传残石

    一册(吉石盦丛书本)。罗振玉印。册前影印蜀石经《穀梁传》十八行,后附罗氏宣统丁巳闰月跋。册中存字,自襄公十八年传“晋侯宋公魏侯郑伯”句起,至十九年传“晋士匄帅师侵齐至谷”句的“谷”字止,中缺“曹伯”以

  • 辍耕录

    三十卷。明陶宗仪(详见《国风尊经》)撰。又称《南村辍耕录》。作者隐居时,常亲自耕作,休息时于树下摘取树叶作笔记,写好贮藏盆中,十年而成此书,故名《辍耕录》。此书内容较庞杂,凡元代社会典章制度、掌故文物

  • 唐宋八大家文钞

    十九卷。清张伯行(1651-1725)编辑。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康熙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康熙曾称其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专治程朱理学,汇刻《正谊堂丛书》,著有《困学

  • 笔余丛录

    二十六种,二十八卷。明佚名编辑。丛书分二册,第一册含宋魏了翁《古今考》一卷、宋王键《刑书释名》一卷、宋佚名《释常谈》三卷、宋龚熙正《续释常谈》一卷、宋刘孝孙《事原》一卷、梁沈约《袖中记》一卷、宋释居月

  • 化人游

    清丁耀亢(详见《表忠记》)撰。此剧共十出,写作者托言浙中士人何皋访道出游,成连导之入海。上仙如王阳、左慈、李白、杜甫、易牙、陆羽、西施、赵飞燕等人皆来会之,遂为之设宴,递饮射覆,极尽款洽,船行到弱水地

  • 退庐诗集

    四卷。清胡思敬(1869-1922)撰。胡思敬字漱唐,江西新昌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二十一年(1895)补殿试,入词林,散馆改吏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补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时

  • 定穴立向开门放水坟宅便览要诀

    四卷。清梅自实(生卒年不详)撰。梅自实,字有源,宣城(今属安徽省)人。此书专以二十四山朝向,用正五行辨每年旺气节候,又以年遁方支论纳音生克,于每山下各附《天符经》、《金精鳌极》、《天河运转》等书所定吉

  •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明李之藻(详见《宫礼乐疏》条)编。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初来中国之时,士大夫对他们的博辨之才甚为钦佩,纷纷趋附。李之藻、徐光启等更为甚者,他们一方面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另一方面及时将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