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历

通历

又名《通纪》 十五卷(缺前三卷),唐马总撰,孙光宪续。马总(?-823),字会元,扶风(今属陕西省)人。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以后,为义成节度使姚南仲从事。十六年,监军薛盈珍谮之,贬为泉州别驾,后量移恩王傅。自宪宗元和元年(806)迁虔州刺史,历岭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淮西节度使、忠武节度使、镇国军使、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朝为户部尚书。据《直斋书录解题·编年类》、《玉海·艺文·编年》引《书目》,知该书为马总贬泉州别驾期间所撰。孙光宪(?-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仨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五代后唐时避地江陵,为荆南高氏政权效力,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马总所撰《通历》十卷,据记载起“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删取秦汉至隋末各纪传史,“粗述其君贤否,取虞世南《略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郡斋读书志》卷五)今“此书自第四卷西晋至隋止,多本唐太宗敕修《晋书》、《南、北史》、《十六国春秋》。”(叶德辉排印本题记)其记每一君王,只着意于“贤否”,叙事简括,类似其人传记。同时,注意每一朝代君王事迹的完整性。对于南北朝,则先南后北,其余则大体以各割据政权存在先后为序。在朝代与朝代之间,往往用“注曰”一类形式承上启下,贯串衔接。书中所引“公子曰”、“先生曰”,即虞世南《帝王略论》,共34则。北宋灭荆南前后,孙光宪“辑唐洎五代事,以续马总《(通)历》,参以黄巢、李茂员、刘守光、阿保机、吴、(南)唐、闽、广、湖、越、两蜀事迹。”(《郡斋读书志》卷五)其书名《续通历》,亦十卷。至元代,《续通历》“起唐高祖,止闽王审知。今附于《通历》后者唯五卷”。(《玉海》卷四七)元代以后,《通历》已佚前三卷。清嘉庆年间,阮元搜访得马总所撰七卷,孙光宪所撰五卷,名《通纪》,入“宛委别藏”丛书,又写成“提要”一则。道光年间,徐松等又转录抄本,校其讹字,仍是二者合为一书的十五卷本,亦缺前三卷。1915年,叶德辉排印该书,仅印200部,题记开头即说明这是“旧抄本《通历》十五卷,缺前三卷”。今天所见《通历》,实为十二卷,起西晋,止五代十国闽王审知,前七卷中保存了虞世南《帝王略论》之“论”34则。

猜你喜欢

  • 尚书中候

    ①一卷。原题阙名。此卷所辑,共有十条。其中,只有“周公归政于成王,太平制礼,鸾凤见“一条,与《太平御览》所引完全相同,其他九条如“尧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风摇落”条,“帝尧即政,景星出翼”条,“尧即位七

  • 周稚圭年谱

    一卷。清周汝筠、周汝策辑。汝筠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官至江西督粮道。汝策事迹未详,二人俱为谱主之子。谱主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号退庵。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庆十三年(1808

  • 磁人诗

    十卷。清杨方晃(生卒年不详)编。方晃有《孔子年谱》,已著录。此集共十卷,所录皆磁州(今四川庐县)之诗。上自唐下迄清,收诗人八十余家,诗一千余首。均各系每人事迹,出处甚详。然因意在表彰,集中取去不严。故

  • 白氏六帖事类集

    见《白孔六帖》。

  • 稽古订讹

    清龚廷历(生卒年不详)撰。廷历明末清初人,字玉成,别号震西氏,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清顺治九年进士,曾任湖南推官,具体官于何府已不可知。此书首摘取《周礼》郑注中可疑之处以及后人所引用而又误解《周礼》的

  • 书经大义

    一卷。清杨寿昌撰。杨寿昌字果庵,广东归善(今广东省惠阳县)人,光绪年间举人。此书根据董仲舒之说,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谓政即民政。此书即论所谓民政,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民政之原理;第二篇,

  • 望云阁诗集

    一卷。清郭芬撰。郭芬,生卒年不详,字芝田,安徽全椒人,孝廉汪履基之妻。清代诗人。性至孝,有《陌上桑》诗云:“朝采桑,暮采桑,朝朝暮暮泣路旁。蚕老茧稀,中心彷徨,儿欲作母衣,何以充官粮?阿母呼儿勿彷徨,

  • 类辑练兵诸书

    十八卷。明董承诏编。承诏,生卒年不详,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天启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此书乃辑录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书而成。董氏荟萃戚书之说,删除繁复,编为十六

  • 春秋经传类联

    三十二卷。清王绳曾(1676-1755)撰,屈作梅补注。绳曾字武沂,号蓼原,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幼年时受学于舅父秦道然,讲主敬之学。雍正年间,由进士官扬州府教授,不久归里,主讲东林书院。作梅字嵋雪,

  • 四书读

    十卷。明陈际泰撰。陈际泰详《易经说意》条。该书诠解四书大意,议论风发,颇似论体,而不似解经之书。《四库提要》称“其议论骏发,视章世纯《留书》过之,而不及世纯《留书》时有精义”。世纯即章世纯,有《四书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