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

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

一卷。梁释智恺(535586)撰。智恺,俗姓曹,住杨都寺,受业于法泰,后依真谛三藏。于天嘉四年(563)翻译摄论,次年翻译俱舍,并作疏注经,共达上百卷。《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印度马鸣著。梁真谛译,智恺笔受。该论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论书。此论内容分为五分:一因缘分,二立义分,三解释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劝修利益分。于因缘分中,列有八种因缘。于立义分中,指明大乘的实质,一是法,即众生心,心能摄一切法。二是义,有体大,相大,用大三义,为诸菩萨所乘,故称名大乘。于解释分中,分三段详加注解。于信心分中解说起信,提出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四种信心,修施、修戒、修忍、修进、修止观五种修行。在劝修利益分中,叙说闻此大乘法的利益功德。在以上五分中,第一因缘分又为此论的序分,第二、三、四三分又为此论的正宗分,第五劝修利益分又为此论的流通分。或又以此论最初归敬颂为序分,最后回向颂为流通分,全论五分为正宗分。智恺作《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就是依《起信论》所阐发的中心思想,即“清净法界之一心,立真如生灭二门之大义”,对此作出疏解。有关《大乘起信论》的注疏,除此而外,国内还有隋代昙延的《论疏》二卷(今存上卷),慧远的《义疏》二卷,法藏的《义记》五卷,《别记》一卷,宗密的《注疏》四卷,昙广的《略述》二卷(敦煌写本),《广释》若干卷,宋代子璇的《疏笔削记》二十卷,《科文》一卷,明代真界的《纂注》二卷,正远的《捷要》二卷,德清的《直解》二卷,《略疏》四卷,通润的《续疏》二卷,智旭的《裂纲疏》六卷,清代续法的《疏笔削记会阅》十卷,民国梁启超的《考证》一卷等。由于《大乘起信论》早已传入朝鲜和日本,故朝鲜和日本也多出此论注疏。《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对执持、研习大乘教法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眉公十集

    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名虽十集,实际上收有十一种书,即《读书镜》五卷、《狂夫之言》三卷、《续狂夫之言》、《安得长者言》一卷、《笔记》二卷、《书蕉》二卷、《香案牍》、《读书十六观

  • 金匮要略方论

    见《金匮要略》。

  • 梼杌闲评

    又名《明珠缘》。原书不题作者姓名,近代学者缪荃孙认为系明代李清所作,现代学者邓之诚认为此说“颇有似处”。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进一步肯定李清是此书的作者。李清(1602-1683),字映碧,一字心水,晚

  • 通鉴纲目前编

    ①二十五卷。明南轩撰。轩字叔后,渭南(今属陕西)人。嘉靖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文选司郎中,终山东参议,人称渭上先生。著有《通鉴纲目前编》、《关中文献志》。该书以金履祥《通鉴前编》、陈柽《通鉴前编

  • 袌碧斋词话

    一卷。清陈锐撰。陈锐生卒里贯未详,著有《袌碧斋诗集》。此书为其论词之作。陈锐宗尚柳屯田,与郑文焯同旨,最为有识。论古今词风,述方言俗语,明四声韵协,皆有独到之处。但周邦彦《大酺》云:“未怪平阳客,双泪

  • 读孝经日记

    一卷。清潘任(详见《郑注孝经考证》)撰。该书所记至五孝章而止,未竟全书。所援据古义,非常详尽完备。主要观点有:(1)断定孝经为孔子作;(2)断定郑氏解确为康成(即郑玄)作;(3)认为孝经古有章名;(4

  • 古今交食考

    一卷。德国汤若望(1591-1666)撰,意大利国罗雅谷(?-1638)订。汤若望1622年来华。罗雅谷一作罗雅各,字味韵。明崇祯十一年卒于北京。《明史·意大里亚传》称:“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

  • 仪陇县志

    六卷,清曹绍樾、胡晋熙、伍生辉等修,胡辑瑞纂。曹绍樾,曾任仪陇县知县。胡晋熙,曾任仪陇县知县。伍生辉,曾任仪陇县知县。胡辑瑞,邑人,进士。《仪陇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本,共六卷,卷首为序、凡例、

  • 畏斋存稿

    二卷。明林鹗(约1466前后在世)撰。林鹗,字一鹗,别字畏斋,浙江黄岩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出知镇江府,调苏州历左右布政使。成化中,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嘉靖中,御史赵大佑上其

  • 月隐先生遗集

    四卷。明祝渊(1614-1645)撰。祝渊,字开美,浙江海宁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事迹详见陈确撰传。史载:“祝渊于崇祯十五年(1642)计偕入都,值左都御史。山阴(今浙江绍兴)刘蕺山召对面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