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诊宗三味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论述脉理为主,先后阐述脉学宗旨,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略、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等十二篇。第一、二篇阐述医学宗旨,批判当时医界偏执、固守家传等弊病。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氏认为习医和学习诊脉,如果“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味水涤除尘见”,因此编写此书,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家三味”为书名;第三至六篇论脉位、脉象、经络的常与变,第七篇列师传三十二则,详细讨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至十二篇讨论脉顺逆与妇婴之脉,亦颇精要。书中重点讨论了三十二种脉的脉象、主病、机理、预后以及相似脉的鉴别,力纠时弊,澄清论脉之混乱。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语言简练,说理透彻,深得后学欢迎。然张氏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颇多贬词,给人以自诩不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的欺人之谈。但此书仍不失为一部较有影响的诊法著作,可供临床及诊法研究参考之用。有康熙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夏小正注

    ①四卷。清李聿求(生卒年不详)撰。李聿求,字五峰,浙江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诸生,布衣终身,著《后汉书儒林传补》、《桑志》及是书行于世。是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按月书写,先经后传,又次为注;逐节连写

  • 左传列国职官

    一卷。清沈淑撰。详见《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条。

  • 桐彝

    三卷。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不详。因其子方大镇显贵,赠大理寺少卿。该书是记载其乡里中有忠孝义烈之行人的事迹的著作。只要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概皆收入。人各立传。共收50人

  • 竹柏山房十五种

    七十九卷。清林春溥(详见《竹书纪年补证》)撰。林氏著述贯串百家,尤精古史,是书所收多考校古史著作,如《古史纪年》、《武王克殷日记》、《灭国五十考》、《竹书纪年补证》、《孔门师弟年表》、《孟子时事年表》

  • 孝经刊误辩说

    一卷。清倪上述撰。倪上述,河北乐亭(今乐亭)人。是书首有自序,末附后记。倪上述认为,《孝经刊误》一书,经文必出朱子之所定,然辞说之间已不能尽得其旨。至传十四章,则多所割裂,以致脉络不清。其间驳议与删除

  • 周易不我解

    二卷。明徐体乾撰。体乾字行健,长淮卫(在今安徽凤阳)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自序》说曾从陈灵峰受赵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时,解乾卦六龙即指龙星,解坤为牛,也指牺牛星。大

  • 龙虎山志

    十六卷。清娄近垣撰。娄近垣,龙虎山法官,上清宫四品提点,食三品俸,敕封妙正真人,兼光明殿住持。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80里仁福乡。原名云锦山,相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见龙虎,故

  • 翠微山房自订年谱

    一卷。清曹锡龄(详见《汾阳曹氏志传合刻》)自述。此谱作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谱主六十八岁,止于十七年(1812年)。谱主曾学于朱筠、纪昀、钱大昕等著名学者,而与翁方纲、邵晋涵、洪亮吉等人为友。

  • 折肱漫录

    六卷。明黄承昊(生卒年不详)撰。黄承昊字履素,号暗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黄洪宪之子,万历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黄氏因体弱多病,故留心医药,参研医理,此书为其学医心得。分为养神、养气、医药三门,卷

  • 诗氏族考

    六卷。清李超孙(生卒年不详)撰。超孙字奉墀,号引树,浙江嘉兴(在今浙江北部)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官会稽县教谕。是书取诗中所称人之氏族名字,博考经史诸子及近儒所述,将其人行世之事荟萃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