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类音

类音

八卷,清潘耒撰。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晚年自号止止居士,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康熙十七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在翰林院五年,因耿直见忌,遂归里不复仕。曾从顾炎武学于汾州,学风深受炎武影响,生平博涉经史、历算、音韵、训诂之学;能诗,善属文。所著尚有《遂初堂集》。《类音》成于康熙壬辰年(1712年),是一部韵学论著。书分八卷。第一卷为《音论》,包括《声音元本论》、《南北音论》、《古今音论》、《全分音论》、《反切音论》等部分。第二卷为《图说》,有《五十母图说》、《平声转入图说》、《二十四类图说》、《一百四十七韵图说》、《四呼图说》、《等韵辨淆图说》等。第三卷为《切音》,包括平、上、去声各二十四类,入声十类等项,表明其新定切语。第四卷以下是韵谱。潘氏撰作此书是“欲使五方之人去其偏滞,观其会通,化异即同,归于大中至正。”书所以称为“类音”,是要“依类定音”。他所定的音:字母五十个,分开齐合撮四呼,韵母二十四类,分平上去入四声。他认为声韵调之数皆有一定,合于自然之理,所谓“字造乎人而音出乎天”。他的书要“依类定音”,“对旧谱之复者芟之,缺者补之,未安者改之,务使阴阳清浊各具其音,相耦相从而不违其序”。潘氏深受邵雍天声地音各有定数观点影响,所确定的语音系统是参酌古今南北的-种理想化的“人人本有之音”。潘氏认为字母应该阴阳相配,他把三十六字母的全浊音、次浊音配上“阴声”的一类或加一些虚位(以〇表示),遂成五十之数,分为喉、舌、腭、齿、唇五音。其字母是:喉音影喻晓匣见溪舅群语疑;舌音老来耳而端透杜定乃泥;腭音审禅绕日照穿朕床〇〇;齿音心些已邪精清在从〇〇;唇音非奉武微邦滂菶并美明。潘氏分韵为二十四类,每类各有四呼,具体韵母一百四十七个,平声四十九个,上声三十四个,去声三十八个,入声二十六个。潘氏所列韵图,先按声调分四类,一调之内包括二十四韵类,一图列六个韵类,一调之字分列四图。图中横列声母,纵分六栏,列六韵之字,每韵再按四呼分列。图末注明旧时韵部和今所定韵目。全书共列十八图(入声只列两图)。书中韵谱部分,按照所定语音骨架,写成近似于韵书的格式,也是以声调为纲,下隶韵类,韵内分列四呼,一韵之内再分小韵,先注明他改定的反切,中间释义,最末列旧时反切及本小韵所辖字数。《类音》有遂初堂刊本。

猜你喜欢

  • 停骖录

    一卷续录三卷。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书是陆深罢山西提学佥事南归时所作。前录成于明嘉靖九年(1530),续录成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杂录诗话、文评、朝章、国典、经义等,也间有考证。其朝

  • 忠州直隶州志

    八卷首一卷,清吴友箎修,熊履青纂。吴友箎,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监生,曾任忠州直隶州知州。熊履青,耳山郡人,举人,拣选知县。忠州汉属巴郡,建置代有变迁。忠州下属邑,旧曾有志。然忠州州志,一直无人编纂。

  • 学春秋理辩

    一卷。清凌堃(详见《周易翼》)撰。凌惇曾向阮元问学,于《春秋》条贯《左传》,证以《周礼》,撰《学春秋理辩》,存第三卷,为王朝列国纪年,对《春秋》所记岁星、太岁考证较多。该书收入《凌氏传经堂丛书》,有清

  • 六书赋音义

    三卷。明张士佩(生卒年不详)撰。士佩字澽滨,韩城(今属陕西)人。嘉靖丙辰(1556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此书取《洪武正韵》所收诸字,按偏旁分为八十五部,每部皆访梁周兴嗣《千字文》作四言韵语连贯之

  • 孝慈堂书目

    不分卷。清王闻远撰。王闻远(1663-1741),字声宏,号莲泾,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酷喜藏书,此为私藏书目,分四部编排,计八十五类,其中经部十八类、史部三十三类、子部二十四类。所设类目有别于传统四

  • 吴康甫砖录

    一卷。清吴廷康撰。吴廷康,字康甫,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卷首有李兆洛序言一篇。本书著录砖的拓本,上自秦朝,下到宋朝,有好几百件,而以三国两晋时居多。其中最希见并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为永嘉二年八月廿五日

  • 春秋图说便考

    二卷。清吴凤来撰。详见《春秋集义》条。

  • 续文献通考

    二百五十四卷。明王圻(生卒年不详)撰。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官陕西布政参议。以著书为事。著有《三才图会》、《稗史类编》、《东吴水利考》。本书为续马端临之《文献通考》,而稍加变更其门目

  • 金源札记等四种

    六卷。清施国祁编。施国祁字北砚,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其为人潜心笃学,然屡试不第。施氏熟读《金史》,其《金源札记》三卷及《金源又札》一卷均为校雠各本《金史》之作,为之辨体裁、考事实、订字句,得其错

  • 仙岩志

    十卷。明李灿箕撰。李灿箕,字叔玉,号九漈,福建仙游人。仙岩在浙江瑞安县崇泰乡,为道书二十六福地。《仙岩志》明刻本,共十卷。卷一,仙岩志略。卷二至卷七,诗。卷八,铭赋。卷九,序记。卷十,行略。兹篇叙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