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草木疏

离骚草木疏

四卷。宋吴仁杰(生平详见《古周易论》)撰。书成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正值韩侂胄专权之时。自跋称:“以芗草为忠臣,莸草为小人”,可见其虽为释屈原作品中草木,但亦有所寄托。全书正文四卷,前三卷为芳草嘉木,共四十四种。一、二卷为草本植物,三卷为木本植物。四卷为恶草,共十一种。卷末有吴氏自跋,方灿跋,鲍廷博跋。正文注释体例为:每列一草木名,先引屈原作品原文,次引王逸等各家之言,再以“仁杰按”,杂引古书及诸家语以申己见。此书突出特点:一、征引资料宏富。对每条草木,除引王逸、洪兴祖等名家之说外,尚引《山海经》、《尔雅》、《神农本经》、《说文解字》、《礼记》、《抱朴子》等书,往往引数十家之说。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实能补王逸训诂所未及,以视陆玑之疏《毛诗》,罗愿之翼《尔雅》,可以方轨并驾,争骛后先,故博物者恒资焉。”二、借注释草木阐发屈原以草木喻贤愚善恶的微言大义及作者褒贬感情。吴氏释草木,都以揭示屈原所用此草木的比喻意义为出发点,以芳草喻贤善,以莸草喻愚恶,吴氏对屈原的微言大义加以逐条阐发。但吴氏又并非客观阐发,处处渗透自己的善恶观念。这首先表现在对草木的分类和编排上。全书将草木分为嘉木、芳草和莸草三部分,并将莸草作为附录,列于卷末。这种做法表明作者对嘉木、芳草的器重,对莸草的鄙视。其次在具体征引上更表明了作者的这一倾向。如释“芙蓉”条繁引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面点明莲为“花之君子”。引文的内容已超出了诠释芙蓉词义的范围,极为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羡之情。三、在名物考证上,用功甚勤,另立新说,间或可采。如“艾”条,先引王逸说法:“艾,白蒿也。”吴氏广引资料加以辩驳:“《尔雅》艾,一名冰台,郭璞注,即今蒿艾也。逸以为白蒿。按艾蒿与白蒿不同。白蒿《诂》所谓蘩也,《诂》有采蘩,有采艾。《本草》有白蒿条,又别出艾叶条。《嘉祐图经》云:“艾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又云白蒿叶上有白毛,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颇似细艾。按艾与白蒿相似耳,便以艾为白蒿,则误矣”。所论详尽,确当可信。本书亦有不足。吴氏之说,多出自《山海经》,而《山海经》一书所述多为异物灵怪,充满浓厚神话色彩,以此立论,难免失之怪诞。而且武断地称“三闾所称草木,多出于《山海经》,以《山海经》中草木来解释屈原作品中关于草木的使用含意,不免有背屈诗原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吴氏称“然骚人寄兴,义不一端,琼枝若木之属,固有寓言;澧兰沅芷之类,亦多即目,必举其随时抒望,触物兴怀,悉引之大荒之外,使灵均所赋,悉出伯益之书,……是以好奇之过矣。”揭示屈原借草木以寄托胸怀,时有穿凿附会之弊。此书最早版本为宋庆元六年(1200)罗田县庠刊本,北京图书馆藏。乾隆四十一年(1776)方甘白手抄本,北京图书馆藏。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不足斋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1985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排《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嵩崖尊生全书

    见《嵩崖尊生书》。

  • 无町词余

    二卷。清曹锡黼(1726-1754)撰。曹锡黼,字诞文,又字旦雯,号菽圃,上海人。清代戏曲作家。曾任行人司司副、太常寺所牧、员外郎等职,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其家中藏书甚富,早晚苦读不已,学识甚是渊博。

  • 五侯鲭字海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氏,题曰汤海若订正。按,汤显祖(1550-1617)号曰若士,亦曰海若,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万历辛丑(1601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终于遂昌县知县,著名戏曲家、文学家。五侯鲭(

  • 乙丙纪事

    一卷。清孙奇逢撰。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晚年号岁寒老人,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因他晚年在苏州夏峰讲学,故当时学者尊称为夏峰先生。明熹宗天启五年(162

  • 金石萃编补略

    二卷。清王言撰。王言,字兰谷,浙江仁和(今杭县)人。咸丰举人。官严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县)县学训导。本书为补订王昶《金石萃编》而作。书中著录自汉至唐石刻及钟铭等41种,皆《萃编》所未录。体例均依照《萃编

  • 中庸发微

    三卷。刘次源(详见《大学发微》)撰。是书首有自序,次以《中庸》经说分篇释例。自“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为一篇,是说《中庸》经。“仲尼曰‘君子中庸’”至“虽柔必强”为一篇,系就《中庸》的凡例,分段申

  • 述书赋

    二卷。唐窦息(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息,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

  • 龙冈山人古文抄

    十卷。《紫藤花室骈文》四卷。清洪良品(?-1897)撰。洪良品字叙澄,号右臣,同治进士,官户科掌印给事中,生卒年及藉里失详。道光以后,清代治古文者,多师法桐城,以方苞,姚鼐为宗。桐城古文,律严制雅,但

  • 吴郡志

    五十卷。宋范成大纂,宋绍熙三年(1192)修,绍定二年(1228)续修、刻本。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著作佐郎、

  • 海外遗稿

    一卷。明林垐撰。生卒年不详。林垐,字耻斋,号子野,福建侯官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海宁令。明南都不守,唐王即位闽中,黄石斋督师,疏请与子野偕,遂授员外,转饷军前。旋由监察御史,宣谕浙西,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