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六十三卷。汉郑玄(127-200)注,唐孔颖达(574-648)疏。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汉代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游学归里,聚众讲学,从者数百千人。因党锢事被禁后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用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称为郑学。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文》等。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唐代名儒。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后补太学助教。入唐,首馆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累迁国子博士,给事中。贞观三年(629)与魏征等人修成《隋书》,授为散骑常侍。后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奉诏主编《五经正义》。《礼记》又称《小戴礼》、《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共十二卷四十九篇。是为《仪礼》之附庸,以解释与补充其经义,为孔子门徒所写。初无定本,至汉时戴德选辑为八十五篇,世称《大戴礼记》。后戴德之侄戴胜又精录戴德本中四十九篇,合为十二卷,也称《小戴礼记》。迨玄为之作注,其书乃大行于世。郑玄之注,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之《仪礼》研究,广征博引,采众家之说,不拘派别,无门户之见,凡可用之说尽收其中,是为清以前《礼记》研究最具权威之作,经学史上亦据有要位。郑注之后,诸儒群起为《礼记》作疏,唐以前诸疏见史者,南朝有贺循、贺玚、庚尉之、崔灵恩、沈重、皇侃诸人;北朝则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诸家。入唐,仅存有皇侃、熊安生二家。皇疏较为详备,但悖于郑注者居多;熊疏又多引外义,疏文欠精要,且多有违背本经者。贞观中,敕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颖达乃以皇疏为本、熊疏为辅,相互参稽,各取所长,剪除蔓芜,撮取机要,修成《正义》。于疏中力主郑说,不免附会之处。然综观全书,词富理博,证据详悉,堪称集大成之作,亦为《礼记》研究之重要参考。郑注与孔疏分别为二十卷和七十卷,初皆单行于,约在南宋绍兴年间,两书始为合刊,析为六十三卷,并称《礼记注疏》,为研究礼学之必读著作。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此外传本颇多,除《通志堂经解》本,通行本为各种版本之《十三经注疏》本。

猜你喜欢

  • 贻古堂帖

    四卷。清万宝汇其伯父万德新、其父万永锡之书。万宝字一楼。官榆林兵备道,时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石置于西安碑林,欲使其广为流传。万德新字考严,书一卷;万永锡字尔亭,书三卷。二人同学张得天之体。张得

  • 周易象义

    十二卷。宋丁易东撰。丁易东字汉臣,号石潭,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举进士第,官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建石潭精舍,教授生徒,赐额沅阳书院,任山长。其生卒年未详。丁易东用功于易多年

  • 春秋朔闰日至考

    三卷。清王韬(1828-1897)撰。王韬字元晦,一字紫铨,号仲弢,又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秀才出身。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上海英国人办的墨海书馆供职。咸丰十一年(1862)

  • 静修斋经解三种

    十八册,不分卷。清仇景崙撰。仇景崙,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字嶰伯,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研究群经,颇有发挥,但不自立门户。魏王弼的《周易注》,是他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的产物。王注屏弃了汉儒灾异、谶纬之

  • 笥河文集

    十六卷。卷首一卷。清朱筠(生平籍里见《笥河诗集》条。)撰。此书内容,卷一辑《清正经文勒石大学以同文治折子》等九篇;卷二辑《圣谟广运平定准葛尔恭纪四言诗百韵谨序》等五篇;卷三辑《哨鹿赋》等七篇;卷四辑《

  • 秦代初平南越考

    无卷数。法国鄂庐梭(L,Aurouseaw)撰。此书对古南越之地域、秦征南越及以后的情况进行了考证,考证详明,有补前人研究之不足。古南越之地,东起东殴。(今属浙江),西抵交趾(今属越南),赵佗立国统称

  • 梅溪词

    一卷。宋史达祖(1163?-1220?)撰。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人,曾为韩侂胄堂吏,颇擅权用事。韩伐金兵败,史达祖受株连而被流放致死。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由观国与达

  • 南园五先生集

    二卷。明葛征奇(?-1645)编。葛征奇字无奇,号介龛,浙江海宁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有《芜园诗集》。初,嘉靖四十四年(1565),陈暹合刻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之诗

  • 吕衡州集

    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

  • 毛诗义驳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驳》八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毛诗杂义驳》八卷,均已佚。马国翰序云:“王肃注《毛诗》以《郑笺》有不合于毛者,因复为此书。曰《义驳》者,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