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

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

四卷。简朝亮(1851-1933)撰。简朝亮,字季纪,号竹居,广东顺德县(今广东顺德)人。南海朱次琦之门人,著述甚富,有《尚书集注》等书。是书首有朝亮自序,略言:“《礼记》《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四篇相次,沈约谓此皆取《子思子》。《汉志》著《子思子》二十三篇,《新唐志》著《子思子》七卷,(《隋书·经籍志》卷同,黄道周《坊记》《表记》《缁衣》三集传见《明史·艺文志》),盖传者微矣。九江朱先生曰:‘三篇子言之皆子思言’,斯从沈约说。今世去子思子世远,其言有逆睹今世而先言之者,其在于今,变而通之,其学则体立用行,足济中邦斯民于生生。此三篇,明季黄石斋为之集传,将以纳忠。礼家诸说,自郑康成注以来,大抵释此为孔子言,而不察此为子思子言。《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来,迨逾年越灭吴,《坊记》曰:‘《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异于孔子所修者以吴越言,此子思子时鲁《春秋》;《坊记》引《论语》,《缁衣》引叶公之顾命,皆在孔子后。朝亮不敏,冀有所明,致辨于斯。斯曰《〈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三篇分卷,而又附录都为四卷。今朝亮年六十有九,乃修旧稿,其完者惟子思子言三篇,其余方草创,兼《大戴礼》,皆附录存之。若《礼运篇》明天下为公者,《学记篇》宜万世法者,《儒行篇》皆孔子言而申其义者,稿亦苟完”云云。是书卷一为《坊记》,卷二为《表记》,卷三为《缁衣》,《坊记》三篇体例皆同,每篇首称“子言之”,以别乎《论语》,有子、沈子曰之文,著其为师,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首节为郑注,而次“谨按”及“释曰”于后。是书释记文,多引诸经为证,以发挥意义,如《坊记》引《周书·吕刑》与《周官·大司徒》,《表记》则引《孟子》《荀子》毛传、韩说,《缁衣》则引《易》等。是书言是释记文,然其义皆简氏语,多有以今参古之意,如于“子张问入官”下谓“尊严而绝者下情不上通,卑贱如神者,小民不可欺。卢氏注《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盖上则绝,下则神”,其实“下则神”者,谓民权之发达。简氏于篇节,悉不忽略,具见苦心。是书最早刊于民国年间。

猜你喜欢

  • 谈纂

    二卷。明都穆(约1514年前后在世)撰。都穆,字元敬,吴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穆好学不倦,著述颇丰,有《谈纂》二卷、《壬午功臣爵赏录》、《听雨纪谈》一卷等多部。《谈纂》一书杂记元明以

  • 明堂考

    三卷。清孙冯翼(生卒年不详)撰。孙冯翼,字凤埔,奉天承德县(今辽宁沈阳市)人。贵州巡抚孙日秉之子,以二品恩荫,援例为候选道。是书末题“嘉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承德孙冯翼凤卿氏校于白门中丞第之郑学斋”,知

  • 蒲圻县志

    ①十卷,清劳光泰修,但傅熺纂。劳光泰,广东南海人,进士,官蒲圻知县。但傅熺,本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优贡。乾隆三年(1738)王云翔续修县志,六十余年,其间兴废盛衰,几经迁变,不广集重修,将沉沦

  • 仲氏易

    十三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又名甡,字大可,号秋晴,又称初晴,又因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以廪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起初,奇龄之兄锡龄精通《周易》,但未著书

  • 青田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雷铣修,王棻纂。雷铣,光绪时任青田县知县。王棻,黄严人,举人。此志为光绪二年(1876)刻本。全书为一十八卷,首一卷,分为:卷一舆地志,目为沿革、星野、疆域、山水、形胜。卷二建置志,

  • 吕新吾先生实政录

    见《吕公实政录》。

  • 史说萱苏

    一卷。明黄以升(生卒年不详)撰。黄以升字孝义,龙溪(今福建樟州)人。本书杂摘史事中相类者,随笔记录,加以评议。自序云:皋苏释劳,萱草忘忧,故以萱苏为名。

  • 周易倚数录

    三卷。清杨履泰撰。杨履泰字子字。丹徒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作者认为要探得周易之真谛,必须象、数、理三者结合求证。历史上汉儒尚象、宋儒尚理,而没有言数专家。于是作者依据《大传》“参天市地而倚数

  • 十四经通考

    不分卷。未标明撰写者,只署“式楹”,根据卷首序言,“式楹”当是其字,序末有“白下星符氏记”,也不知姓名。本书虽然题名为《十四经通考》,实际上只有《礼记》类、《尚书》类、《四书》类、《春秋》类四类。《礼

  • 庐山小志

    二十四卷。清蔡瀛撰。蔡瀛,字小霞,江西德化人。《庐山小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共二十四卷。其谓庐山曰,古名南障山,或曰敷浅原。道经所谓第八洞天,三十六福地也。高七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五百余里。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