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体注

礼记体注

四卷。又名《礼记大全合参》。曹士玮(生卒不详)撰。士玮字庭玉,浙江钱塘人,清代学者。此书徐旦等参订,刻本《总目》一页有曰“漱芳轩合纂《礼记体注》,苕溪范翔参订”。书首有徐旦《序》云,“近日《礼》经杂出,高者竞尚新奇,卑者多流琐屑,其脍炙人口,如《提纲》、《心典》、《省度》、《新裁》诸书,可谓各极精微,而皆互出一见,阅者不无目迷五色之处。余少习《礼》经,欲究其讲,而有志未逮。幸有曹君庭玉,从而纂之,为后学开屯蒙。今春坊友,忽请订于余。因思经之要旨,不博取之,则畸而不全;不约取之,则泛而无归;不兼综而共贯之,则又扞格而难洽。遂于曹君所纂者,重加详订,撮其大旨,分其段落,释其义理,梳其字句,集诸书以为一书,名曰《大全合参》”。据此,则此书应名《礼记大全合参》,而此本每卷仍题“曹士玮庭玉纂辑”,仍以《体注》为主,而每页上方所列,视下方之注为详。如《曲礼》“道德仁义”以下至“恭敬樽”节一段,谓“此八节为一章”,分节皆有诠释,“明礼为众事之纪”。但孔《疏》以首节合于“鹦鹉能言”一段,言此一节,“明礼为诸事之本。人能有礼,可异于禽兽”。此书为应试举业而作,知科场命题,不出“鹦鹉”一段,故删之。此书编次为:卷一为《曲礼》上卷至《曾子问》。《曾子问》下注“缓读”,实此本编刻,止于《月令》,无《曾子问》。卷二为《文王世子》至《丧服小记》。经文《丧服小记》亦注“缓读”。卷三为《大传》至《祭统》。其中《丧大记》注“缓读”。卷四为《经解》至《丧服四制》。其中《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皆注“缓读”;《中庸》、《大学》,因有《朱子章句》,亦不录。所谓“缓读”,即删去此篇之别名。而无“缓读”字样篇目也多所节删,不只《杂记》所录过少,《明堂位》也所存不多。《礼运》“大道为公”一段,《缁衣》“小民溺于水”一段,亦尚未删,仍有阐发,可见其卓识。总之,诸经文字,以《左氏春秋》及《礼记》为最繁,封建科举以《五经》责之于一人,名曰遍习《五经》,然非博学鸿儒,实难通一经;为科举应试之需,此书及《约编》、《易读》诸书因此而生,论其优弊,固不必深苛前人。此书有雍正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后缇萦传奇

    一卷。清汪宗沂(1837-1906)撰。汪宗沂字仲伊,一字咏春,号弢庐,歙县(今属安徽省)人。他出身于望族,家中富有藏书,聪敏早慧,幼承母教,勤学不辍。光绪六年(1880)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

  • 四大庆

    不分卷。清叶雉斐(约1644年前后在世)、丘园(1617 1689)、朱素臣(约1644年前后在世)等撰。叶雉斐名字章,号牧拙,江苏人。丘园字屿雪,江苏常熟人。朱素臣名,又字笙庵,江苏吴县人。此剧是由

  • 忠正德文集

    十卷。宋赵鼎(1085-1147)撰。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及第,累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相),兼枢密使。绍兴五年(1135)监修神

  • 浮山集

    十卷。宋仲并(约1147年前后在世)撰。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年(1132)进士。四年(1134),因丞相朱胜非等论荐,改京秩。寻补外去。后三年复因张浚荐,召至皇宫,被

  • 四分律疏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

  • 方莲舫杂著

    六种,八卷。清方士淦撰。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今属安徽省)人。生卒年不详。少从鲍桂星受词章之学。咸丰年间赐举人,后擢守湖州。因事谪戍西域,不久赐还归里。所收六种有《啖蔗轩诗存》三卷、《啖蔗轩自订年谱》一

  • 职方外纪

    五卷。明西洋人艾儒略撰。艾儒略(Aleni,jules,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耶稣会士。1610年抵澳门,在该地教数学。后派至北京,曾在上海、扬州、山西、杭州等地传教。书成于明天启三年(

  • 论坐帖

    一卷。唐颜真卿书。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宫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等,封鲁郡公,有“颜鲁公”之称。颜真卿书法先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 蒙鞑备录

    一卷。原误传为孟珙撰,王国维考订实为赵珙之作。据《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条记载,赵珙在嘉定十四年(1221)使燕京,与此书所载时间相同。是年赵珙随使赴蒙古国,在燕京见到蒙军统帅木华黎。他记下自己的见闻,著

  • 泾野子内篇

    二十七卷。明吕楠(1479-1542)撰。吕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今属陕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名。授翰林编修。因忤宦官刘瑾,以病告归,瑾败,起为原官。嘉靖三年(1524),以议礼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