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会义

春秋会义

十二卷。宋杜谔(生卒年不详)撰,清杨昌霖辑。杜谔字献可,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宋仁宗皇璠中(1049年-1053)进士。杨昌霖字际时,号俭庵,又号简斋,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清乾隆乙未(177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春秋会义》一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六卷,马端临《文献通考》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皇璠间进士杜谔集《春秋释例》、《春秋繁露》、《春秋规过》、《左氏膏肓》、《先儒同异篇》、《春秋指掌》、《春秋碎玉》、《春秋折衷论》、《春秋指掌议》、《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春秋集传微旨》、《春秋摘微》、《春秋通例》、《春秋胡氏论》、《春秋笺义》、《春秋三传总例》、《春秋尊王发微》、《春秋本旨》、《春秋辨要》、《春秋旨要》、《春秋集议》、《春秋索隐》、《春秋新义》、《春秋经社》等三十余家,撰成一书,并断以己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说,乡贡进士江阳杜谔(献可)采集自三传及啖助、赵匡诸儒至孙觉《经社》共三十余家罗列编排,并以自己的意见加以评断。该书已佚。清人杨昌霖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十二卷。其中只有僖公、襄公《永乐大典》有缺,其余的都很完备。但该辑本誊录抄脱三十多条未补。实际上《永乐大典》收录了《春秋会义》全书。辑本虽已非杜谔之旧,但可以据此考证《春秋会义》的大体面目。其书大抵采录《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说以及各家注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体例仿集解。据辑本,该书征引达五十余家,比晁公武、陈振孙所说的三十余家为多,未知何故。该书征引诸家虽然很多,但不免失之芜漫,又往往略于考证,少有论断,使众说纷芸,莫衷于是。至于他本人的观点,也有不少主观臆说,拘于名字人爵日时诸例,持论过于苛刻。但他征引的典籍,今多散佚,赖此书而存其概略。因此该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认为该书虽不皆得圣人之旨,但可使后人博观古今异同之说。有清光绪十年(1884)序巴陵方氏广东刊宣统元年(1909)印《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孙氏山渊阁丛刊》(厘为二十六卷)本。

猜你喜欢

  • 祇平居士集

    三十卷。《附录》一卷。清王元启(1714-1786)撰。王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乾隆进士,任福建将乐县知县三月而被诬而罢,但政绩卓然。后三十年间,十主书院之任,所成就者众。王元启为学以宋五

  • 说文述谊

    二卷。清毛际盛(?一1791)撰。际盛字清士,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师事钱大昕,曾主讲泰山书院。治《说文》有年,著作尚有《说文新附通谊》。是书自序云:“己酉(1789年)九月,归自江夏,始成《述谊》一

  • 回教考略一册

    ①不分卷。加拿大人格然特撰。英国人季理斐(1862-1931)译。此书共八章,第一章叙述回教源流,第二章论述回教得失,第三章叙述儒教源流,第四章论述儒教得失,第五章叙述印度教源流,第六章论述印度教的得

  • 韩忠献遗事

    一卷。宋强至(1022-1076)撰。强至字几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书祠部郎中。本书记宋韩琦事迹。韩琦(1005-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宗、神宗三

  • 周易铁笛子

    一卷。明耿橘撰。橘字庭怀,河北献县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官至监察卸史。该书每卦画六爻,系爻辞于画下,又取反对之卦爻辞倒书之,自己说是古《易》,大概是根据宋税与权的本子。对于十翼,他取《文言

  • 百家类纂

    四十卷。明沈津(生卒年不详)撰。沈津,慈溪(浙江省慈溪县)人。明嘉靖中官含山县教谕。此书所录,上自周、秦诸子,下迄于明,殊为冗滥,其同时期的尚书张时彻所作的《说林》也列入其中。此书有明隆庆间刻本,刻于

  • 镇洋县志

    十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王祖畲、钱溯耆见本书《太仓州志》。光绪三十年(1904),王祖畲等据前志稍作增益,重订《镇洋县志》,民国初期,王氏又任总纂续修之,于民国八年

  • 己任编

    八卷。清杨乘六(生卒年不详)辑,王汝谦补注。杨乘六字以行,又字云峰,湖州(今属浙江)人。著有《临证验舌法》、《潜村医案》等书。此书又名《医宗己任编》。书名取范仲淹名句“以天下为己任”之意。此书为丛书,

  • 尚书周诰考辨

    二卷。清章谦存撰。章谦存字犀台,安徽铜陵人,清代中期学者。生卒年不详。章谦存于嘉庆初年举孝廉方正。主要著作有《郑风考辨》、《春秋比辨》等。本书是为《召诰》、《洛诰》而作。自宋代以来,人们对于《召诰》、

  • 周易讲义

    ①一卷。清王元启撰。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乾隆进士,官至将乐县知县,著有《惺斋杂著》十余种。曾避居鹊山寺中,每研易有得则笔记之,积久成帙。其子王尚珏辑之成书,计说经七十余事,并附录平时所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