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六十二卷。清黄宗羲(详见《易学象数论》)撰。本书为我国首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共列十九个学案,202名学者,即河东薛瑄等15人;三原王恕等6人;崇仁吴与弼等10人;白沙陈献章等12人;姚江王守仁1人,附录2人;浙中王门徐爱等18人;江右王门邹守益等27人,附录6人;南中王门黄省曾等11人;楚中王门蒋信等2人;北方王门穆孔晖等7人;粤闽王门薛侃等2人;止修李材1人;泰州王艮等18人;甘泉湛若水等11人;诸儒上方孝孺等15人;诸儒中罗钦顺等10人;诸儒下李中等18人;东林顾宪成等17人;蕺山刘宗周1人。每一学案前写一篇小序和各学者小传,扼要介绍其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及学术传授等情况,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录选辑,间附以作者己见。根据本书观点,明代理学的发展,初期以程朱之学为主,陆象山派次之。前者以薛瑄和吴与弼为代表,后者则以陈献章为代表。中期以后,王守仁心学崛起,成为尔后理学大宗,与之并兴而又互相对峙、影响的是湛若水之学。而王学在传播中又形成了浙中、江右等六个流派,此外又产生了师承王门而别立宗旨的止修、泰州学派。末期的东林学派和蕺山学派则分别为程朱之学和王守仁心学的殿军和总结者。黄宗羲的理学观点源于王守仁而师承于刘宗周,故本书的学术倾向具有王学性质。但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对儒家内部各流派兼容并包,分别立案,辑录各家文献尽量求全,旨在反映某人一生之精神,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极少门户偏见,基本反映出明代理学史全貌的学术著作,是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本书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最早完本为康熙四十六(1707)年故城贾氏《紫筠斋》本。其后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等。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沈芝盈点校本,共二册。

猜你喜欢

  • 孝经说

    三卷。陈伯陶撰。陈伯陶字子砺,广东东莞(今东莞)人。官至江苏布政使。少从陈澧学。是书分三篇:首篇论《孝经》与《春秋》相表里,言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说《孝经》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最得其旨。次篇言曾

  • 圣学格物通

    见《格物通》。

  • 尚书解意

    六卷。李桢扆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桢扆字华麓,任丘(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学者。《尚书解意》盖为初学者而作,故对名物、义理不甚着力。只就文句推导语意,标举章、节大意,务使畅晓易明而已。

  • 中都四子集

    六十四卷。明朱东光(生卒年不详)编。东光,字元曦,浦城(今属福建省)人。隆庆进士。官分巡淮徐道。曾以老子在毫,庄子在濠梁,管子在颖,淮南子在寿春,皆为中都所辖之地,因此便和凤阳府知府张云登共同收集编辑

  • 赵岐三辅决录挚虞注

    一卷。清黄奭辑。《隋志》载《三辅决录》七卷,太仆赵岐撰,挚虞注。《后汉书·赵岐传》载,岐著《三辅决录》,传于时。章怀注引《决录序》云:“近从建武以来,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由此定矣,

  • 洞阳诗集

    二十卷。明顾可久,(生卒年不详)撰。顾可久字与新,江苏无锡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顾可久好学工书。本编曰《洞阳诗集》,而子目则曰《在涧集》。考《千顷堂书目》,可久有《在署草》

  • 共读楼书目

    十卷。清国英编。国英(约1821-1890),满姓索绰络反出身没落世勋之家,幼时家贫,二十岁左右补为枢曹。同治三年(1864)与朋友共创崇正义塾,后屡蒙恩擢,所得俸银悉用购书,所藏亦渐为丰富。光绪二年

  • 东坡词

    一卷。宋苏轼(1037-1101)撰。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宋史·艺文志》载《苏轼词》一卷;《书录解题》则称《东坡词》二卷。此本乃毛晋所

  • 集杭谚诗

    一卷。清邵懿臣(1810-1861)撰。懿臣一作懿辰,字位西,仁和(今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官刑部员外郎。他与曾国藩交厚,专治经学,其文效法桐城。著有《礼经通论》、《遗集

  • 肇论

    一卷。姚秦释僧肇撰。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肇论》为僧肇的论文集。卷首载《宗本义》解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五名一义之宗旨,概括全书大意。后载四篇论文:第一,《物不迁论》,发挥般若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