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四十二卷。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命大学士张玉书(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与翰林院官员共三十人合撰,历时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原名《字典》。其编纂缘起与目的,康熙皇帝述之甚详:“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会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御制康熙字典序》)其编排以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蓝本,共分214部,又以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部首与部中各字均按笔画排列。只是对某些字的归部有所调整,如“颍”、“颎”、“颖”、“颖”四字,《正字通》都在页部,此书则分入水、火、禾、木四部。《正字通》两部互见的字,则仅入一部,如“垔”字只入土部,“羆”字只入网部。这些改动意在突出“六书”原则,遵从《说文》以来多数字书以义符为部首的传统。收释各字的体例是:(1)以其正体为字头,如有古体则列于其后;(2)以历代韵书的反切和直音注音;(3)以《说文》、《尔雅》之类与古注释义,并以古书文句为证;(4)如有别音别义,也要一一加以注释;(5)如该字有别体、重文,也要列出。这些做法,对于查阅字的古音古义,十分方便。《四库提要》云:“每字必载古体,用《说文》例;改从隶书,用《集韵》例;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用《干禄字书》例;皆缀于注后,用《复古编》例;仍从其字之偏旁,别出于诸部,用《广韵》互见例;至于增入之字,各以字画多寡,列于其数之末,则《说文》之新附、《礼部韵略》之续降例也。”这说明《康熙字典》乃是集前代字书、韵书大成之作。本书卷首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韵指南》,以便读者了解切音;而后是《总目》、《检字》和《辨似》,《检字》为查找疑难字而设,《辨似》供辨别笔画近似字之用。卷末附有《补遗》和《备考》,《补遗》收的是按音义可增入正集但没有增入的字,《备考》收的是无从考据的字。全书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比《字汇》、《正字通》多一万余字,少于《四声篇海》和《集韵》六七千字,以“不悖古法,亦便于楷书”为收字正字的原则。其主要缺点是,引书或引文时有错误。清代学者王引之改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著有《字典考证》一书,可供参考。《字典》除清刻本外,常见的有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书眉上附有篆体;商务印书馆铜版印本,书后附王引之《字典考证》;中华书局影印本,兼有书眉所附篆体及书后所附《字典考证》,使用方便。

猜你喜欢

  • 易经图释

    十二卷。明刘定之(1409-1469)撰。定之字主敬,号呆斋,谥文安,江西,永新人。正统六年(1436)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明史》有传。该书用古本,以上下经及十翼分为十卷,但其中《象

  • 许君年表

    一卷。清陶方琦(1845-1884)撰。方琦字子珍,号兰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进士,官至编修。治文字学,著有《淮南许注异同诂》、《字林考逸补本》等。《后汉书》无许慎生卒年月,清严可均《许君事迹

  • 会侯文抄

    二十卷。清毛际可(1633-1708)撰。毛际可生平详见《安序堂文抄》辞目。此集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淳安方婺如所重新辑录。毛际可擅长散文,与毛奇龄、毛先舒合称“三毛”。虽学问不及毛奇龄渊博

  • 粤海关志

    三十卷。清彭年撰。彭年,清内府镶黄旗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粤海关监督。是书即于彭年在任时修,至道光十八年修成。是书首为凡例。卷一为皇朝训典,卷二至卷四为前代事实,卷五、卷六为口岸,卷七设官,卷八

  • 革象新书

    五卷。元赵友钦撰。赵友钦字敬夫,号缘督。生卒年不详,当在郭守敬后。江西德州人。著有《仙佛同源论》《金丹正理》《盟天录》等。王祎序云:“其学长于律法算数,而天官星家之术尤精,读其书可见也。其书有《推步立

  • 考老转注说

    不分卷。清黄以周撰。黄氏生平著述,见《六书通故》。是编因《六书通故》转注之说增益而成。愈说愈支离,其谬误更甚。有刊本。

  • 二妙集

    八卷。本书为金段克己(1196-1254)、段成己(1199-1279)兄弟诗集。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稷山(今山西)人。生卒年不详。金末曾举进士,入元不仕。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正大间进士,授宜阳主

  • 祭义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 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

    见《伤寒百证歌》。

  • 古书句读释例

    杨树达撰。杨树达生平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书搜辑误读之例,辨析句读,其《叙论》云:“句读不易,故前人往往误读。今采掇诸书,分条比辑,管窥所得,亦附一二。”初称《古书之句读》,北平文化学社,民国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