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西通志

广西通志

①六十卷,林富修,黄佐纂。林富,福建莆田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至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广西事务。黄佐,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官至兵部侍郎。后因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罢归。按《广西通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广西志书,明嘉靖十年(1531)刻本。全书六十卷,分:图经二卷,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志十一卷,五大类。此志记载详明,体裁简核,如:沿革、分野、职官、选举皆采用表的形式,以省简牍,体例亦善。其十分注重兵防、学校、风俗、人物四方面的记载。如广西瑶壮等族农民起义资料,对从事民族史尚有参考价值。然此志分门置类,殊有失慎之处。艺文苟无关于风土,则可不录,既以其有关录之,而列之于外纪中,尤不允也。如土官已隶职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纪,非大一统之义。综观全书,此志资料较丰富,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旧志。② 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清谢启昆修,胡虔纂。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任知府、按察布政使,早年供职史馆,长于史学,六旬高龄升任广西巡抚,在任三年奖励开垦、治理陡河、整顿财政、清理积案,赈济孤贫,亲躬纂事,纂成《广西通志》。去世时,清仁宗诏嘉其廉洁,赐银三千治丧。其一生“以文学名,博闻强识”。与陈兰森等合修《南昌府志》。著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粤西金石志》等书,有咏史诗三百首传世。胡虔,字雒君,号枫原,安徽桐城人。嘉庆元年(1796)孝廉,工古文辞,精考据,尤长地理学。著有《四库全书附目》、《柿叶轩笔记》等。谢启昆任广西巡抚,到任即以修志为著述大业,于嘉庆五年(1800)开设志局。集中胡虔、朱依真等一代人才修志,遍察历代志书,考其体例得失,取长舍短,推陈出新,亲定义例,自总其成。历一年十个月,于嘉庆六年(1801)成书。全书共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分:训典、郡县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封建表、舆地略、山川略、关隘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艺文略、金石略、胜迹略、宦绩录、谪官录、人物传、土司传、烈女传、流寓、仙释、诸蛮,共有训典、表、略、录、列传五大类,统二十二门。是志最突出的特点为因中有革,既继承传统,更锐意创新。我国的方志,隋唐以前记载地方各个方面的作品,有图经、政纪、人物传、风土记、古迹、牒谱、文征七大类,宋代形成综录社会各方面的地域性著述的方志体。其后方志日益兴盛、内容日趋复杂,门类越分越多。清乾隆间,章学诚将方志从附属于地理类中独立出来,创立方志学,自此内容门类的区分,由繁趋于简,所叙述范围,由简扩于丰,使互不统属的条目,变成按体裁归属的纲目。而谢启昆的《广西通志》,综合历史诸家体例之长,在章学诚方志学基础上,进一步完备了方志的体例,使方志真正成为资料性的著述,创造了方志的新体例。此体例遂为二百余年来官书创体,备受学者推崇,成为清代修志的楷模。此志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乃善本。此书先训典,后四表,其中郡县沿革表,比旧志详尽清楚,先述清代广西的区域建置,再分地按时列表,表后采入正史地志的记述,与表互相引证,并释今地名,最后附录历代文献的不同记载以供参考。四表化繁为简,便于省览。四表之后为文字记载,先志后传,志乃志书的主体,仿郑樵《通志》的体例改造成九略,先地理后经政再文化,中间加前事略,统纳自然社会各门类,胜旧志无所统属的条目式罗列。关隘略从军事地理角度记述,广西自古易出难守的地形地势。建制略适应当时政治军事的需要,详细记载每座城市的沿革、规模,并辑录历代修葺城池的碑记。较详明记载广西历代官学、私学、书院,是研究广西古代教育史的重要资料。经政略内容远远超过前志,有铨选、恤助经费、禄饷、恤政、田赋、盐法、榷税、积贮、祀典、土贡、安南入贡事例、学制、科场经费、书院义学费、铎户口粮、兵制、马政、邮政、承审土司事件、口粮、监仓刑具、鼓铸、陡河经费、船政等目,然分类较杂乱。前事略相当于大事记,以编年体记述秦汉至明代广西大事,占全书十分之一。所记事均注明出处,间有考证,态度严谨。艺文略仿范成大《吴郡志》,将诗文附于各条目之中,艺文专录书目,先按经、史、子、集分,再列传记、事记、地记、杂记。金石略基本同谢启昆《粤西金石志》,其中宋碑最多,每碑皆详录碑文,注明字体规模及所在地,可纠史载之漏误,是珍贵的史料。金石略末附铜鼓考,述历代铜鼓的记载及出土情况,也是研究广西铜鼓的珍贵资料。胜迹略的城址,记古城址,并附碑记,间有考证。宦绩录与谪官录,记载外籍人物在广西的事迹,而不是该人物的生平传记。列传中人物传所引,除来自访册及档案者外,均一一注明出处,计共引书十七种,并纠正不少旧志误载之处。土司传,记历代广西土官,诸蛮传,实为广西少数民族的专史,记载民族源流及民俗颇详,是研究广西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资料。此志不足之处,编者摄于清朝的文字狱,缺载南明的人与事。另土司传中人事分开,人入土司传,事入前事略,必须互相参读。此志最早版本是嘉庆六年(1801)刻本,还有同治四年(1865)补刊嘉庆六年本,光绪十七年(1891)桂垣书局再补刻本及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同治四年补刊本。

猜你喜欢

  • 吉羊镫室诗集

    五卷。清瞿树镐(1790?-?)撰。瞿树镐,字经孳,上海嘉定人。中溶之子,钱大昕之外孙。卒年和事迹未详。卷首毛凤序称:“公之诗皆发于性灵,而其感人尤深且切。公之诗皆有为而作,有慨而言,语挚情真,非同浮

  • 貂珰史鉴

    四卷。明张世则撰。张世则,诸城(今属山东)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四川安绵兵备副使。“貂珰”原系汉代中常侍的冠饰,金珰右貂。后中常侍之职用宦官充任,故称宦官为“貂珰”。此书是记述宦

  • 书隐丛说

    十九卷。清袁栋(生卒年不详)撰。袁栋字国柱,号漫恬,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人。乾隆时监生,袁栋专心古学,深于研究刘、杜、郑、马四家之书,工诗词,善隶书,书、竹、石、亦佳,著书三十余种。有《漫恬诗钞》、

  • 经律异相

    五十卷。梁代释宝唱撰。宝唱生平事迹详见《慈悲道场忏法》辞条。《经律异相》一书,是总集经、论所说十法界中一切依正二报,以及如来并诸弟子本生本事之文而成五十卷。全卷内容分为四十部,天地有三部、佛有四部、菩

  • 疑仙传

    三卷。旧本题玉简(生卒年不详)撰。玉简,一说王简,因玉王字形相似无法确定。据书中所记内容,推知玉简当为宋人,其余不详。据其序称,因不敢以神仙为名,所以才名曰《疑仙传》。书中记录唐开元以后二十二人之事。

  • 补纂仁寿县原志

    六卷末一卷,清翁植、杨作霖修,陈韶湘纂。杨作霖,遵义人,曾任仁寿县知县。陈韶湘,邑人,举人。仁寿县志,自道光县令马百龄重修后,同治县孝廉马伯枚复别新旧志。兹篇则为光绪县令翁植嘱陈韶湘所纂,然事未竟而翁

  • 介庵词

    一卷。宋赵彦端(1121-1175)撰。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

  • 说文疑

    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是书依李焘《说文五音韵谱》以始东终甲为次,故分卷亦依李焘之数。每卷补遗,附于卷末,不另为卷。卷末另附《汉书》古字及音义异同诸字,与全书正文并不相干。没有凡例,惟开卷署曰:“《说文

  • 一鸿算法

    四卷。明余楷(生卒年不详)撰。余楷,银邑(今湖北通城县)人,明万历甲申(1584)撰《一鸿算法》四卷。这是一部主要讲珠算的入门书,内容比较浅显,与当时其他算书的水平相近。卷一是珠算法及算例,其各节小标

  • 厚德录

    四卷。南宋李元纲撰。李元纲生平事迹详见《圣门事业图》。此书杂采诸家笔记杂说,记载廉洁官吏善政及州县诸多事例等,以垂范教人为善,故称《厚德录》。书中盛称因果报应,兼以神怪。如言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谓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