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质疑

尚书质疑

① 八卷。清王心敬(详见《丰川易说》)撰。《尚书质疑》悉尊元代赵孟頫《尚书今古文集注》及吴澄《尚书叙录》、《书纂言》之说,将《尚书》今文与古文二者分开,不为无据。《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学者历来意见不一,或以为武王封康叔所作,或以为成王封康叔所作。实际上,康叔在武王时初封,在成王时益封,因皆是封康叔诰命,故史官汇编在一起。这二说其实并不矛盾。但《康诰》篇首48字,很可能是错简,由别篇窜入。心敬径以《康诰》等三篇升至《大诰》之前,改易原书次第,未免不够严谨,另,今文《尚书》有《顾命》一篇,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则从中分出《康王之诰》一篇。心敬以其妄分,不为无见。只是考证稍嫌疏略。此外,该书沿明代丰坊伪本之说,改《尧典》为《帝典》;又以为《尧典》、《舜典》非虞史所作,出自孔子笔削;《尧典》篇首“曰若稽古”出自孔子增加。诸如此类,则多为臆测无据。② 二卷。清顾栋高(1679-1759)撰。栋高字震沧,一字复初,自号左畬。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内阁中书。雍正间罢职。乾隆十五年(1750)荐举经学,赐国子监司业;十六年(1751)又赐国子监祭酒衔。平生研究经学,尤长于《春秋》之学。所学以宋、元、明诸儒而合之。著述颇丰,除《尚书质疑》外,尚有《毛诗类释》(又《续编》、又《附录》)、《毛诗定诂》、《春秋大事表》(又《舆图》、又《附录》)、《大儒粹语》、《陶人心语》、《王荆公年谱》(又《遗事》)、《司马温公年谱》(又《卷后》、又《遗事》)、《淮安府志》等。《尚书质疑》一书不载经文,亦不训释经义,惟标举《尚书》有疑之处,每条撰文一篇以论之,共41篇。其论大多据理臆断,不甚考证其本末。如谓帝王巡狩,于一年之内必不能亲至四岳,因疑惟泰山乃天子所亲至,余皆不至,并以独泰山有明堂为证。又如,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本为伪书,栋高仅据《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数语,断其必真,又认为其中“舞于羽于两阶”乃刘歆所窜入。诸如此类,皆未精考,论据不足。盖栋高精于《春秋》之学,于《尚书》用力差少。故其说有失,不足为怪。③ 二卷。清赵佑撰。赵佑字启人,号鹿泉,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此书很相信《古文尚书》,所以深受毛奇龄的影响,本书也多取毛氏之说。然而此书用意在于贬低朱熹,伸扬自己,其偏激与弊病也很多。尤为说经之大忌者,赵氏此书好与人漫骂,自失著作之体,亦为人所不取。不过此书亦有可取之处,它不轻疑古人,对前人旧说也抱着审慎的态度,对《尚书》中的某些具体经文的解释,也有独到之处。此书有清献堂全编本。④ 一卷。清朱霈撰。其生平以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有些地方采用先儒成说,有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见解,均较为确当。其中论述《禹贡》的几条甚有新意,比如其对“三江”的解释不用郑玄的说法,认为“三江”是指娄江、东江、松江。认为松之黄浦,就是古东江;苏之娄家河就是古娄江;吴淞即三江口。证之《国语·越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又曰“与我争三江之利者,非吴也耶?”《吴越春秋》也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此外,朱氏又引《晋书》、《南史》中有关论述,力证“三江”即娄江、东江、松江,广征博引,甚为有据。此书有嘉庆辛酉(1801年)望岳楼活字印本。

猜你喜欢

  • 林次崖集

    十八卷。明林希元(约1522年前后在世)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今属福建省厦门)人。生卒年不详。著有《易经存疑》。希元之学,宗其乡人蔡清。是集为其子有梧所编。凡奏疏四卷。书二卷,附揭帖。序三卷

  • 越缦堂骈体文

    四卷。附《散体文》一卷。清李慈铭(1830-1894)撰。李慈铭字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学识渊博,对史学功

  • 中庸通

    清胡炳文撰。炳文爵里无可考。是书以朱子《章句》为宗,按朱子《章句》诂义本精,义有未尽。每别详于《语录》,间或《章句》与《语录》异义,自可互相参证。立于他家之说,多有发明朱义者,或有补朱义所不及者。是书

  • 笔记《礼记集说》

    十五卷。日本中村惕斋(生卒年不详)撰。惕斋笃信我国朱子之学,自四书五经至小学《近思录》之书,皆有注解。室鸠巢、雨森伯阳称他为“笃行醇儒”。是书首有安积信《序》,谓当惕斋讲学于京师之时,伊藤仁斋父子倡异

  • 广释亲

    一卷。张慎仪撰。慎义(1846-1921)字淑威,号芋圃,别号厩叟。四川成都人,原籍江苏阳湖。尚著《蜀方言》、《诗经异文补释》、《方言别录》等。是编乃就钱唐梁氏残稿增补而成,梁氏其人无从考知。篇末附慎

  • 秋槎杂记内篇

    四卷。清刘履恂(1738一1795)撰。履恂字迪九,江苏宝应(今宝应县)人。乾隆丙午举人,用为儒学教授。除本书外,还著有《秋槎札记》一卷。本书有履恂后序,时在乾隆壬子年,后来毁于火灾。其子刘宝树重新加

  • 入声便记

    一卷。清王家督撰。家督号石桥,甘肃靖远人。举人,仕陕西长武县学训导。因入声难于记忆,王氏遂取《佩文韵府》中入声字一千三百七十六字,编成四言耦语,课其犹子。陕西长武人尚蔚为之注释,尚蔚子林焱加以缮写,于

  • 西使记

    一卷。元刘郁撰。刘郁,字文季,别号归愚,生卒年不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初为左右司都事,进拜监察御史。是书写波斯觐见旭烈兀大王往返途中见闻。与《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游录》相比,此书成书稍晚,有些

  • 册府元龟

    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李维、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奉宋真宗的命令共同编撰。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初年参知政事。曾劝帝造作“天书”,封

  • 医学汇海

    三十六卷。清孙德润(生卒年不详)撰。孙德润字慎之,号笠山,丰润(今属河北省)人。因病而学医,历时三十载,颇有心得。著有《脉法统综》等书。此书为孙氏摘录历代医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内容,分门别类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