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匡文钞
四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生平详见《声韵丛说》辞目。《小匡文钞》共四卷,为毛先舒晚年亲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一种。前有自序,称“小匡文钞者,文皆小有所匡者也”,又称“求契于无心,怀其意久,而后落笔”。今观此书,所录大抵为辨驳之文,如《刘璋论》、《北地王论》、《驳王祎七出议》等。皆反驳陈说,另引新议。
四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生平详见《声韵丛说》辞目。《小匡文钞》共四卷,为毛先舒晚年亲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一种。前有自序,称“小匡文钞者,文皆小有所匡者也”,又称“求契于无心,怀其意久,而后落笔”。今观此书,所录大抵为辨驳之文,如《刘璋论》、《北地王论》、《驳王祎七出议》等。皆反驳陈说,另引新议。
一卷。原题周辛甲(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辛甲,亦称辛尹,原为商臣,曾多次谏纣王,而其意见从不被采纳,遂离商到周,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任太史等职,曾命百官作箴辞以劝戒国王。《左传·襄公四年》简录其
四卷。清尹会一遗稿,张受长辑。尹会一(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雍正进士,乾隆时官至河南巡抚。其时,黄河、沁水泛滥成灾,尹会一赈灾抚民,甚得人心。张受长为尹会一受业
四卷。清阮元撰。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
十二卷。清吴伟业撰。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号鹿樵生,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授编修,明末复社重要成员。清顺治时,充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后任国子监祭酒。本书约成于顺治九年(1
七卷,附录二卷。明顾亮(生卒年不详)撰。顾亮字寅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以文而著名,遍游江淮,力学行义,后入林屋山。正德(1506-1521)中,况钟知苏州,顾亮应请作幕僚。著有《东斋集》、《家范匡
二十七卷。清叶奕苞编撰。叶奕苞(1660-1730),字九来,号二泉,一号半园,崑山(今属江苏省)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后见摈归,筑“半茧园”居之。集秦汉以来金石刻,互相参证辨释,而编
一百一十种,六百五十二卷。清钱熙祚编。钱熙祚字锡之,金山(今江苏镇江)人。生卒年不详。清代藏书家,善长校勘古籍。道光初年,钱熙祚得张海鹏《墨海金壶》残版,并增补五十六种,成此丛书。钱氏因张海鹏所刊抉择
二十卷。清崔暕撰。崔暕字晦贞,长沙人。是编备载朱子之集注,以相发明,复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其例先列朱注原文,自说则以“参注”二字别之,其中瑕瑜互见。所作参注大都意在救时,一以正人心为主。该书有光绪十
二十五卷。宋李(1161-1238)撰。字季允,李焘子,学者称悦斋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绍熙进士,历知潼川,常德府、夔州、礼部侍郎、遂宁府、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承史学家传,著有《皇宋十朝纲要
无卷数。清王芝兰撰。王氏自序称是伊南人,未详其仕履。此书首句读质疑,都与《本义》句读不同。次辨《本义》衍文,认为易为卜筮之书,不经秦火,应无衍文。次乾卦质疑,坤卦质疑。次乾坤以下八卦说。其序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