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

六十卷。唐代释智俨(602-668)撰。智俨,俗姓赵,今甘肃省天水人。十二岁时由父母交给法顺教诲。十四岁时正式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具戒。一生参佛弘法,声名远扬,有“神用清越,振绩京皋”(《续高僧传·法顺传》)之说。被后人尊称他为“云华尊者”或“至相大师”。(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135、372页)智俨一生为兴佛法,探求佛学真谛,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求学不辍。智俨求知若渴,好学上进,不以一师一教为满足。趁两位梵僧来游之机,便从学梵文。尽管隋末天下大乱,而智俨以法为是,从北方法常听受《摄大乘论》,因专心致志遂洞解精义。此后,遍听《四分律》、《八健陀》、《成实》、《十地》、《地持》、《涅槃》等经律论。从名僧静琳参学,深感佛学深奥,难于遍学而专攻《华严》。为学《华严》他赴至相寺听受智正法师所讲的《华严经》后,转而注重读经书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在获得北魏惠光所撰《华严经疏》之后,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作疏解释《华严经》义理,即《华严经搜玄记》。正因为他初受法师教育,中听智正讲说,末后探讨慧光文疏,才使他学有专功。二,讲论弘法。智俨在至相寺讲说《摄论》。后来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遂使宗风大振。后世人称他是华严宗二祖。培养了许多门下高僧,如薄尘、法藏、慧晓、怀齐(一写济),义湘,道成等人。其中,法藏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三,阐明教理。智俨学法以用为先,讲说明理从事著述。他所撰的经论义疏一共有二十余部,章句虽很简略,但解释却很新奇。现存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六十卷,《华严一乘玄门》一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其他多种著述,均已失传。智俨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十玄缘起。他在《搜玄记》、《五十要问答》中简略地解释了“六相”,在《一乘十玄门》中,详细解说了“十玄”。从而,说明了《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缘起。《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亦称《华严经搜玄记》或《华严经略疏》。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原本为五卷,每卷分上下,故有的书所记为十卷。《搜玄记》是解释《华严经》本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经疏义解。综观全疏,撮经文每章玄义,立为科目,标判分齐,示人以通经之轨则。译华严四十余万言,而记才十四万字,仅及经文三分之一。主要内容是:卷端分五门,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依光统立渐顿圆三教。渐中有三藏,所诠十玄百门。其中,释文举教有八义。即:一,一乘三乘分齐;二,具应;三,回三入一;四,空有;五、凡圣相由;六,常无常;七,三乘同门;八,辨法邪正。八会科判有十义别:一化主,二辨处,三菩萨,四生疑,五集众,六入定,七佛加,八出定不出定异,九动地雨华,十结会平等。《搜玄记》的不足之处是:“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也”。现存比较通俗的版本是天津刻经处本。

猜你喜欢

  • 温病条辨

    六卷。清吴瑭(1758-1836)撰。吴瑭字鞠通,仪征(今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十九岁时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发愤攻医。四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治疗不效。吴瑭因当时初学医术,对温病亦不得要领

  • 老子唐本考异

    一卷。清严可均(详见《说文声类》)校,魏锡曾(生卒年不详)补正。魏锡曾,字稼孙,仁和(今属浙江杭州)人。贡生,官至福建监使。据钱大昕《潜研堂》跋末记载;易州景龙《道德经》碑,金石学者当初并未著录,严可

  • 论史口说

    二卷,清朱次琦撰。朱次琦(1807-1881),字雅圭,号子襄,广东南海人,道光丁未(1847年)进士,咸丰2年(1852年)任山西襄陵知县,爱民若子,旋引疾归隐,在九江镇礼山草堂讲学二十余年,以启迪

  • 御制人臣儆心录

    一卷。清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撰。世祖以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伏法,乃推论古今之奸臣恶迹,以训诫群臣,俾其知炯鉴,故撰成本书。全书共八篇,即《植党》、《好名》、《营私》、《

  • 瞿文慎公文稿

    一卷。清瞿鸿(1850-1919)撰。瞿鸿字子玖,晚号止庵。湖南善化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此编乃瞿鸿机卒后其子宣颖搜求遗稿编集付印。编中考证文三篇、序跋二十篇、寿序七篇、碑志十一

  • 祭法

    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瘘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

  • 广快书

    五十卷。明何伟然(详见《快书》条)编、吴从先(生平事迹不详)订。何伟然曾与闵景贤同编《快书》五十种,后又订五十种广之,故曰《广快书》。所采皆取明人说部文献,每一书为一卷,如《槎庵燕语》一卷,明来斯行撰

  • 丹溪手镜

    三卷。元朱震亨(详见《格致余论》)撰。此书为朱震亨晚年所作,当时未及刊行,后经明天启间义乌令吴尚默令医官丁承祖校刊印行。上卷载论八篇,证治六十七种;中卷载论三篇,证治四十九种;下卷有论二篇,证治三十二

  • 小琅嬛丛记

    二种二卷。清阮福撰。阮福字小芸,江苏仪征人,阮元之子,曾任甘平凉府知府、湖北宜昌府知府。是书二种为《文笔考》、《滇南古金石录》。前者乃阮元官任广东时,以“文笔”策问学海堂诸生,而命阮福先对答,阮福考据

  • 诗心珠会

    八卷。明朱宣编。朱宣,字白厚,号味一道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蜀献王椿八世孙。考《明史宗室表》,其袭封华阳王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编前有自序,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作于未封时,故其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