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敦煌本今字《尚书》残卷三,甲卷为《尧典》,乙卷为《禹贡》,两篇都残缺不全。丙卷为《周书》,今存残卷从《多方》起,至《立政》后题而止。甲、乙两卷都是唐高宗以前的写本,丙卷“基”字缺笔,可以肯定是唐玄宗时的写本,卷内几乎没有古字,全为唐代楷书抄写。但这些唐代今字《尚书》都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卫包尚未改定古文《尚书》为今文《尚书》以前的古卷。这说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前,就已经有唐代楷书抄写的《尚书》存在了。清代学者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自范宁始,宁自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阮氏所言极是。当西汉时期从孔壁中得到古籀文《尚书》时,孔安国尚以今文读之,因汉人多不识古籀故也。从六朝至隋,中国字体亦由隶书向楷书演化,人们也渐不识隶书之体,故唐玄宗天宝三年方诏令卫包改隶古为楷书,这也是经典传授的必然规律。这三卷《尚书》中之文字,既不同于唐以前之古字,也不尽与唐代楷书相同,大概为天宝以前民间私改古文《尚书》为今文时的抄本。它的出现,对于人们研究《尚书》在传授过程中字体的变化,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唐代今字《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今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四书本旨

    三十三卷。清韩逢吉撰。逢吉,字旋元,鄢陵(今河南鄢陵)人。著有《周易易简注》、《礼记辑要》、《传道秘录》、《河洛解》、《格物记》、《行习录》、《偶得录》、《顾諟录》等书。是编凡《大学》一卷,《论语》二

  • 海天居诗集

    四卷。《待轩诗集》一卷。清王绍周撰,王绍周,字复先,山东安丘人,生卒年不详。隐居不仕,喜为宋儒之学。此集凡四卷。首有王心谦、王在宣二序,及其小传,分体以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长律、

  • 道德经悬解

    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先人诸家为《道德经》作注,或以养生家言,或以儒、道家言,或以杂家言释解经文。黄元御作《道德经悬解》,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但其书使原文章次多有变更,字句亦多有

  • 周易说余

    一卷。清沈绍勋撰。此书是沈氏散见于各处的有关周易的文集。共二十余篇。篇目有论京房世位为上下经序卦之本、论序卦与辟卦有关、论象数理、论卦位、论辟卦之世位、论先后大同位、论之变、论归魂游魂之理、论九卦、论

  • 王制笺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礼记浅说》)撰。是书以《王制》为素王之制。俞樾曾评议此书,以为:孔子将作《春秋》,先修王法,斟酌损益,具有规条。其门人弟子与闻绪论,私相篡辑,而成《王制》。皮氏作《王制笺》为之疏

  • 陆放翁先生年谱

    六卷。清钱大昕(见《十驾斋养心录》)撰。该谱记宋朝陆游。较赵翼所撰同一内容之书周祥,且考证亦精确。现有嘉庆八年(1803年)刊本。

  • 疑仙传

    三卷。旧本题玉简(生卒年不详)撰。玉简,一说王简,因玉王字形相似无法确定。据书中所记内容,推知玉简当为宋人,其余不详。据其序称,因不敢以神仙为名,所以才名曰《疑仙传》。书中记录唐开元以后二十二人之事。

  • 录鬼簿校注

    二卷。王国维(详见《曲录》)撰。《录鬼簿》为元人钟嗣成所撰,王国维以通行的曹栋亭刻本为底本,与明抄本及江阴缪氏藏清初尤贞起抄本参校,标出各本的异同。又取宁献王《太和正音谱》、钱遵王《也是园书目》以及《

  • 区田图说

    一卷。清杨葆彝(生卒年不详)撰。杨葆彝生活于清光绪时代,编有《大亭山馆丛书》。《区田图说》内容非常简要,主要是列举前人的有关“区田”的论述,对“区田”理论做简单的概括,书中有“区田式”图一幅,也非新作

  • 琴思楼词

    一卷。清易顺豫(生卒年不详。约为清同、光至民初间人)撰。顺豫字叔由,湖南汉寿人。其生平事迹不见经传。该词集收录九十首,续补一首。其词始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迄于光绪二十九(1903)。卷首为易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