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礼注疏

周礼注疏

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勤学善思、知识渊博。师从马融三年归,马融道: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曾聚徒讲学,至数百千人。孔融为北海相,深敬郑玄,告高密县,特立一县为郑公乡,广开门衢为通德门。建安中徵拜大司农。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据《后汉书·郑玄传》载其“但念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东汉末经学之集大成者,世称“郑学”,亦称“后郑”,以别于同时代郑兴、郑众父子。平生著述颇丰,所注经除《周礼》外,还有《仪礼》、《礼记》、《周易》、《毛诗》、《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周易乾凿度》、《乾象历》,并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三礼目录》等,并注过纬书、法律。其《三礼目录》使《周礼》遂为三礼之一。保存完好的著作仅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毛诗笺》,对后世影响亦最大。贾公彦,生卒年不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人,永徽中(650-655)官至太学博士,唐代名儒。受业于张士衡,博涉经史,尤精《三礼》。贞观初,曾奉诏撰《五经正义》,除著有《周礼义疏》外,还有《仪礼仪疏》、《礼记义疏》。《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记载西周政治制度之经书。此书收集先秦诸国官制政典,含周仪史料,间有儒家政治理想,内容庞杂,故成书年代及作者难以确定,后世研究者对此聚讼纷纭。西汉学者有三种观点:古文经学家认为是西周周公之作,今文经学家认为成于战国年间,又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郑玄同意《周礼》为周公所作。《周礼》秦代失传,在西汉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时得之,故《周礼》西汉不传。东汉注诂者有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诸家学者。郑玄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诂训,融通众说。顺文句次序而作解,凡旧诂可承用者则用之,如不见《经传》、《尔雅》,则旁稽博考、审断上下文意以疏释之。其循文立训,皆有义据。不仅释字,而且还诠释名物制度,集成《周礼注》,内容详实,简明精当,影响极为深远。自此,结束东汉各派《周礼》之注,一家独尊,《周礼》遂大行于世。《史书》载“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误,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朱熹治经崇尚汉注,于郑学尤甚推服,称其于“考《礼》名数大有功”。清人黄丕烈称“郑氏之学惟《三礼》为最精,《三礼》之注,惟郑氏最善”,皆颇为中肯。其不足在于:一、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故处处以古制或汉制予以解释,凡与所证制度不同处,皆以《周礼》为正,故与《周礼》相出入并显牵强;二、好引纬书,此弊不始于郑玄,但东汉时非常盛行,故深为宋儒所攻。宋欧阳修《请修五经札子》欲删其书。宋叶时于《礼经会元》中曰“郑注深害《周礼》”。然宋儒之考古,终不能不于郑注取材。三,易改经字。故宋至清学者,多对《周礼》注删翼,然仍以其为宗。入唐,高宗永徽年间,贾公彦疏以北周沈重《周礼义疏》为基础,集魏晋六朝诸家之说阐称郑注,于礼、乐、军、赋诸礼并引据明赡足以发明郑学。《朱子语录》称其“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但其考证仅限于九经诸讳而于诸子百家之单词精义及文字之假借音诸异同,未能详论阐述是其不足。然与郑注相同,亦受到宋儒驳斥,但在考古时,仍从贾疏取材。郑注贾疏分别为汉唐研究《周礼》之集大成和总结,《周礼》一书从郑玄注而训诂明,得贾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备,为后世研究《周礼》必备之参考书。宋以前郑玄、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为单行本,以后将二书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周礼音释》合而刊之。版本有闽本、监本、阁本、殿本、江西本、毛本、闻人诠本、同文局本、宋麻沙本、明汪道明刊本及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乾隆五十二年(1787)福礼堂本、1887年蜚英馆石印士礼居丛书本、1934年北文禄堂影印宋建安本、1940年武进董氏诵芬室印宋三山黄唐刻本、1957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注疏》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荟要》本。

猜你喜欢

  • 种莲岁稿

    六卷。《文略》二卷。明朱宪(1525-?)撰。朱宪为辽王朱植六世孙。初封句容王,嘉靖十九年(1540)袭封。隆庆二年(1568)以罪降庶人,国除。此编《岁稿》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时宪三十二岁

  • 越隽厅全志

    十二卷,清孙锵纂修。孙锵,明州人,曾任越隽厅丞。越隽,明以前志无考。清光绪初,厅丞何晒曦以纂辑之任属厅人马忠良,寻旧志,只写本十余页。勤搜博采,粗成四卷。后忠良游定水,始获读四川通志。于是有关越事者,

  • 雨村集

    四卷。明周东(?-1510)撰。周东,字伯震,号雨村,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生年不详。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以伉直忤刘瑾,使勘事陕西,遇乱死。著有《雨村集》。是集凡四卷。包括

  • 拜石山房词抄

    四卷。清顾翰(1783-1860)撰。顾翰字蒹塘,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词人,嘉庆举人。曾为京城教习,出知泾县。工诗,尤善填词。晚年主讲东林书院,著有《拜石山房诗词集》。另辑有《泾川诗抄》。所著《

  • 于湖词

    三卷。宋张孝祥(1132-1169)撰。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其生平详见《于湖集》(辞目)。此书又名《于湖先生长短句》、《于湖居士乐府》。宋史《艺文志》载其词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

  • 韩诗遗说续考

    四卷。清顾震福撰。顾震福字竹侯,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所著除《韩诗遗说续考》外,尚有《毛诗别字》六卷,《齐诗遗说续考》、《鲁诗遗说续考》各一卷。《韩诗遗说续考》前有光绪癸巳(1893)段朝端序和作者自

  • 职思堂法帖

    八卷。清江湄(生卒年不详)辑。江湄,字秋水,生平籍贯不详。该帖刻成于康熙壬子(1672),上取自魏晋,下迄于宋元,共分八卷。卷首为王羲之的《雨后帖》,王氏该书帖《宣和书谱》中未收,却颇为元明鉴藏家推重

  • 太元经

    一卷。晋杨泉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杨泉字德渊,三国吴人,征聘不就,从事著述。今仅存《物理论》残篇,杂入晋傅玄《傅子》一书中。上继汉桓谭、王充。主张人死之后无遗魂。开范缜《神灭论》之先河。是书仿

  • 复初斋文集

    三十五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精心汲古,金石、谱录书画、词章,皆能摘抉精审;书法冠绝一时,海内求书碑

  • 警时新录

    一卷。明胡澄(1416-1495)撰。胡澄字景高,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西)人。此书末附有胡澄墓志铭,说他生于永乐丙申(1416),卒于弘治乙卯(1495),而此书作于天顺庚辰(1460)。其生平事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