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考异

周易参同契考异

一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又名《周易参同契注》。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有五代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在其自序中,叙述了《参同契》作者魏伯阳其人,以及成书后经过徐从事和淳于叔通注后而传世之情,朱熹对此说并无疑议。但他不同意彭晓分章注解的作法,所以他虽然依彭晓本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但不分章。并于其序中解题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意合也。”称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都是托易象而论之,所以叫做“参同契”。此书《道藏》本作三卷,是以篇为卷。《四库全书》本作一卷,内分上中下三篇,二本都不分章。下篇(或下卷)之后接《五相类》,即它本的《补塞遗脱》,最后为《赞序》。注者于卷末落款称“崆峒道士邹訢”,是为朱熹化名。朱熹注文之后为黄瑞节附录的朱熹论述及黄氏己说。朱熹自称雠正诸本;除此之外于每节之后随文诠释,为笺注体。其注《赞序》中“故为立法,以传后贤”句,称“立法”应为“立注”转写之误,认为《赞序》或称《魏公赞词》,“其文意,乃是注之后序。”所言颇有见地。朱熹对《参同契》原文也有不解之处,曾坦率承认“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以为憾。(见此书《赞序》后注)朱熹称赞《参同契》一书“文章极好,是后汉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见《参同契考异序》)可知朱熹不怀疑《参同契》是否为汉代作品。其书注文解说简畅明了,多有可取之处,后世学者颇为推崇,但道士对此书多不以为重。现存明《道藏》(题《周易参同契注》)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桐村诗

    九卷。清冯咏(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冯咏字夔飏。江西金溪人。姿性英迈,与兄冯谌、弟冯谦并称“三冯”。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官至开州知府。本编一卷为一集,有:一《江汉集》,二《日

  • 四香楼词钞

    不分卷。清范缵撰。范瓒生平详见《四香楼集》辞目。此书小令、中调、长调各自为编,而不分卷数。大抵宗法周、柳,犹得词家正声。而天然超妙不及前人,未免有雕镌之迹。至如《南歌子》第二首之类,虽脂粉绮罗,诗余本

  • 容庵存稿

    三卷。明许令瑜撰。生卒年未详。许令瑜,字元忠,号芝田,浙江海宁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拔福建仙游县知县,十七年四月到任。后清吏司主事,改吏部给事中,后间道归乡里。事迹具详自著《孤臣述》。《孤

  • 汉唐通鉴品藻

    三十卷,明戴璟撰。作者生平及著述见于《群史品藻》条。《汉唐通鉴品藻》在《明史·艺文志》中有著录,该书系戴璟所作《读史品藻》的坊本改易了名字,涉及史事上起周威烈王,下迄后周世宗柴荣,与《通鉴》的首尾相应

  • 后集

    一卷。宋代释惠洪(生卒年不详)撰。释惠洪,见《僧宝传》辞条介绍。《后集》一书所记内容,为惠洪所作赞偈铭三十一首,渔父词六首。以及不著姓名而附入的逸序。此书展示了惠洪生活情趣和个人爱好,尤其是在文学方面

  • 资治通鉴考异

    三十卷。北宋司马光(详见《资治通鉴》)撰。此书与《资治通鉴》同时于元丰七年(1084)奏进。光撰《资治通鉴》,采摭繁富,往往一事用三四出处写成。稗官喜造虚言,正史亦不都是实录,其间传闻异词,势所难免。

  • 尹和靖年谱

    一卷。《四库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据书中称谓,盖其门人所编”。按《尹和靖集》附有《年谱》一卷,宋王时敏编,疑此即其作者。尹和靖即尹焞,字彦明,谥和靖,宋代理学家。本谱所记事迹甚为简略,亦不及《涪陵记

  • 卜法详考

    四卷。清胡煦(详见《周易函书约注》)撰。用龟占卜是一种古老的占卜之法,汉代以前极盛行。历代有关占卜的著作也极丰,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所列为多,但后世皆失传,个别存者也大都芜杂失据。此《

  • 万卷菁华

    前集八十卷、后集八十卷、续集三十四卷。不著撰人姓名。书之前后亦无序跋。其书的体例,似为宋人科举之用。前集、后集各分一百七十门,每门之中又分若干子目。一目之中,首为名君事要、名臣事要,其中也有加入圣贤事

  •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