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今说海

古今说海

一百四十二卷。明陆楫(生卒年不详)编。陆楫,字思豫,明上海(今地名同)人,赠礼部侍郎。陆深之子也,其它生平事迹及著述不详。此书约刊成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唐锦序言中称:“凡古今野史外记,丛说脞语、艺书怪录、虞初稗官之流,靡不品骘抉择,区别汇分,勒成一书,刊为四部,总而名之,曰古今说海。”全书共分四部七家:一说选部,载小录、偏记二家,收录《北征录》一卷(明金幼孜撰)、《北征后录》一卷(明金幼孜撰)、《北征记》一卷(明杨慎撰)、《平夏录》一卷(明黄标撰)等十五部书;二说渊部,载别传家,收录《洛神传》一卷(唐薛莹等撰)、《林灵素传》一卷(宋赵丐时撰)、《中山狼传》一卷(宋谢良撰)等六十四种书;三说略部,载杂记家,收录了《宣政杂录》一卷(宋江万里撰)、《三朝野史》一卷(元吴荣撰)、《霏雪录》一卷(明刘绩撰)等三十二种书;四说纂部,载逸事、散录、杂纂三家,收录了《汉武故事》一卷(汉班固撰)、《炀帝海山记》一卷(唐韩偓等撰)、《行营杂录》一卷(宋赵葵撰)、《虚谷闲抄》一卷(元方回等撰)、《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损斋备忘录》一卷(明梅纯撰)等二十一种书,四部共辑录前代至明小说一百三十五种,每种各自为帙,多选杂记传奇,以唐、宋小说为最多,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每篇虽略有增删,但故事大致完整,虽不及南宋曾慥的《类说》所收之书之罕见,又不及明陶宗仪《说郛》所收之繁富,但此书于所收之书皆削其浮文,存其始末,则又较二书为详赡。使古人单篇零种,赖以传世,有网罗放失之功。此书所收各种,尚颇有根据,在明人杂纂之中,犹属不甚伪妄者。但其所收一百三十五种之中,说渊一部,至六十四种,其间除宋、明人所著《林灵素传》、《海陵三仙传》、《辽阳海神传》、《中山狼传》四种之外,余皆从《太平广记》中录出,将其撰人及出处抹去,未免有欺人之嫌。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云间陆氏俨山书院刊本,此本分装四十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另有明万历刊本、文津阁本(此本称此书为一百三十九卷)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邵氏酉山堂刊本、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民国四年(1915)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及《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尧山堂偶隽

    七卷。明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常州(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尧山堂外记》。此集共七卷。皆取前人比偶之文,自六朝迄宋、元,凡制诰、笺表、赋序、启札中名隽之句,及寻常应对俳语,次而录之。《四库全

  • 所知录

    六卷。明钱澄之(1612-1693)撰。澄之字饮光,初名秉澄,字幼光,安徽桐城人。明季诸生,通经学,从黄道周学《易》。桂王称帝授庶吉士,官至编修、知制诰。清兵破桂林,削发为僧,名西顽。著有《所知录》、

  • 四书图考

    十三卷。清杜炳撰。杜炳字云岩,安徽太平(今安徽太平)人。是编盖仿江永《乡党图考》而广其义例,先配以图画,后证以纪载。郭承恩序称其“称名取类,巨细不遗,抉奥正伪,是非立判。”其天文图考如风雨云雷,应属于

  • 湛园集

    ① 十卷。明程正己(约1621年前后在世)撰。程正己,字道先,号澄源,山西长治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以忤阉党削职。后终于兵部侍郎。著有《湛园集》。是集

  • 学案

    一卷。清王甡(生卒年和事迹不详)撰。王甡字无量。金坛(今属江苏)人。此书的宗旨为救补姚江学派之失。首录《四书》之文,列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学案。继以朱熹的《白鹿洞规》,次以程端《蒙董铢学则》

  • 小学纂注

    六卷。清高愈(详见《高注周礼》)撰。是书将陈选旧注略加删订,后附《总论》及《朱子年谱》。《四库全书总目》有该书存目。

  • 皇明乐律书

    六卷。明代作品,不著撰者。书中或署为王邦直撰,概为辑录其一部分。邦直字子鱼,即墨(今山东即墨)人,著有《律吕正义》等。《皇明乐律书》凡六卷,卷一、二为乐书,卷三为乐书附录,卷四、五为律书,卷六为律书附

  • 增订禹贡注读

    一卷。清徐鹿苹撰。徐鹿苹为清末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卷首录有《随山浚川图考》、《九州考》、《禽星分野图考图说》、《九州思赋等数指掌图》、《江汉淮泗入海图考》、《九河图考》、《伊洛瀍涧入河图考》、

  • 诗话类编

    三十二卷。明王昌会撰。王昌会,字嘉侯,上海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编采摘诸家诗话,参以小说,合成一书。议论则不著其姓名,事实则不著其时代。又并不著出自何书。糅杂割裂,茫无体例,亦博而不精之学。《四库

  • 说颐

    八卷。明余懋学(生卒年不详)撰。余懋学字行之,婺源(属江西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力历初擢为给事中,忤张居正,斥为民。后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懋学素以直节著称,其所撰《十蠹》一疏,尤为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