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叠雅

叠雅

十三卷。清史梦兰撰。史梦兰(1813-1898)字香崖,号砚农,别号竹素园丁。乐亭(今河北乐亭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选山东朝城知县,因母老不赴。后曾国藩招聘主讲莲池书院、李鸿章招修《畿辅通志》,均辞不就。家富藏书,遂博通群籍,治学以训诂考据为本。尚著《燕说》、《论语翼注骈枝》、《古今谣谚补注》、《古今谣谚拾遗》、《舆地韵编》、《异号类编》、《止园笔谈》等。《叠雅》专辑重言叠字,故名“叠雅”。重言叠字,前人不甚重视,《尔雅》、《广雅》仅各辑录七十多条;明杨慎著《古音复字》五卷,是书虽专辑复字,但错误较多,流传亦不广;方以智《通雅》辑录二百多条,方氏意在申明通转,于重言词并未详加训释。至史氏方始重视重言的作用,他在《自序》中说“形容之妙,每用重言;名物之称,尤多复字。”《叠雅》一书遂专门搜辑经史子集和诸家注疏中的叠字,“凡诸雅所已载者,旁搜以参其异同,诸雅所未载者,博采以考其源委”(《中国训诂学史》),成为训诂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专释重言叠字的专著。是书仿《尔雅》体例,但不标明门类,略依类记之。字异而义同者,汇为一条;字同而义异者,则分属各条;同一重言叠字的异体字或假借字,用双行小字,注于该词目之下。一条之中类聚若干同义之叠字,然后总释其义,如第一条“岩岩”、“峨峨”、“隗隗”、“渐渐”等五十七个叠字词,然后释以“高也”。是书对所辑录之词,不仅训释其意义,且博引群书,详加疏证,遂使其所确定的义诂令人信从,做到了信而有征,而且亦为学者理解其义诂提供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凡所征引,均按经史子集顺序排列,详注书名、篇名,有些还注明作者及其时代。这些特点不仅说明作者治学严谨,而且方法亦较前此诸雅改进多矣。其例如卷一:“枚枚、绵绵、緻緻、沐沐,密也。《诗·鲁颂》:‘实实枚枚。’毛传:‘枚枚,砻密也。’又《周颂》:‘绵绵其麃。’《尔雅·释训》疏:‘孙炎曰:绵绵,言详密也。’魏曹植《洛神赋》:‘思绵绵而增慕。’《文选》李善注:‘绵绵,密意也。’唐韩偓《屐子》诗:‘六寸圆肤光緻緻。’《说文》:‘緻,密也。’梁简文《南郊颂》:‘故以熊熊灼灼,炫两明而仰七曜;纷纷沐沐,承五烟而带三灵。’《太玄经》:“密雨溟沐。’注:‘溟沐,细密之雨也。’案:沐沐,亦细密意。”《叠雅》共四百六十条,每条有多至七十六个叠字词的,是书可谓集叠字大成之作。书后附《双名录》一篇,搜录叠字之人名。书初刻于同治三年(1864年),通行者为《止园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大学讲义

    萧隐公撰。隐公原名炎,后称隐公,广东梅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隐公与同人在北京法源寺讲《大学》,因操方言,听众不多,乃著此书。卷首附开讲通告,有恽毓鼎序文以及隐公的自序。大意以为《大学》之道一

  • 四史鸿载

    四十卷。明穆文熙编撰。文熙生平事迹详见《七雄策纂》条。《四史鸿载》选录《左传》十二卷、《国语》八卷、《战国策》八卷、《史记》十二卷,皆注字义。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朱朝聘刻本,现为美国国会图书馆

  • 榕村字画辨讹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参见《音韵阐微》。是书专辨俗书之讹,以正字为目的。举凡笔画近似容易混淆的正俗之字,一一列出并标以正俗,如“蚤正蚤俗”、“漆正俗”“赖正頼俗”等等,故名曰《字画辨讹

  • 金匮玉函经

    八卷。汉张机(详见《伤寒论》)撰,晋王叔和(详见《脉经》)编。张机曾撰《伤寒杂病论》一书,久已散佚。王叔和将张机原著一部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此书与《伤寒论》内容大同小异,虽文词或有不同,但意义皆通

  • 诂幼

    一卷。南朝宋颜延之撰。清马国翰辑。参见《庭诰》。按《隋书·经籍志》小学类载:“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诂幼文》二卷。其书久佚,唯唐宋人著述中尚有所引。是书乃马国翰辑颜氏

  • 易修墨守

    一卷。明唐枢(1497-1574)撰。枢字惟镇,一字惟中,号子一,别号一庵。归安人(今浙江吴兴)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任刑部主事。因上书为李福达事争辩,被贬为民。隆庆初复官,因为年老加秩归养。

  • 梧笙馆联吟初辑

    二卷。清李星沅、郭润玉撰。李星沅,字子湘,别号石梧,湖南湘阴人。生卒年不详。道光进士。由编修累官两江总督。卒谥文恭。著有《李文恭公诗集》。郭润玉字笙愉,湖南湘潭人。陕西户县知县郭汪灿之女,李星沅之妻。

  • 周礼集说

    十卷。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陈友仁生卒不详,字君复,浙江湖州人。宋之遗民。《周礼集说》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得书于霅(今浙江吴兴),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读诗记》、东斋《书传》相似,名氏则未闻,故携

  • 易通变

    四十卷。宋张行成(详见《皇极经世索隐》)撰。此书又名《皇极经世通变》、又作《通变》,是张行成所撰“易说七种”之一。北宋陈抟、邵雍等传承相袭,创先天象数学以说《易》,传有卦数诸图。张行成取先天卦数等十四

  • 吴公教子书

    见《天玉经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