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提纲

十三经提纲

十三卷。唐文治撰。唐文治(1865-1954)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清进士,官户部主事、商部左丞、农工商部左侍郎署尚书。长期从事教育,晚年主讲于国学专修馆。著有《尚书大义》、《诗经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政治学大义》、《国文阴阳刚柔大义》、《大学大义》、《中庸大义》、《孟子大义》等。唐文治有《洪范大义》,详见其“《洪范大义》条”。《十三经提纲》卷首有陈宝琛等三序,又有唐文治自序及凡例。该书附刻于《十三经读本》之前,其中《周易》要点最详,分“学易大旨”、“周易名义”、“四圣作述源流”及“彖象文言名义”、“先儒说易家法义例”、“学易绪言”,最后五篇是唐氏自著的“周易微言”。《尚书》分“道政事”、“辨真伪”,其“辨真伪”特别推尊王鸣盛的《尚书后案》。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但认为《秦誓》是伪作,由此把“古文”看作是梅赜献的伪书,附在“今文”之后,同时删去了孔颖达传《书》的序文。《周礼》分“授受源流”“精义”“正伪”“奇字”“注释”及“文法”;《四书》则仍以《大学》《中庸》入《礼记》,《中庸》分“大义”,“微言”“授受”,“注释”“文法”。《论语》无“注释”,其余相同。《孟子》分“要点”、“注释”、“讲贯”、“评点”。《孝经》分“授受”“大义”“微言”“实践”“诵读”。《尔雅》分“授受源流”“精义”“致用”“注释”及“文法”。其他如《诗经》《仪礼》《礼记》及所附《大学》《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只有杂论,没有标题目。此书名曰“提纲”,但著者没有发抒己意,只是搜集整理诸家之说,持论大都陈言,无精义,而且瑕瑜互见。有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猜你喜欢

  • 江右诗稿

    二卷。明李先芳(约1561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撰。李先芳生平详见《读诗私记》辞目)。宋弼山《左明诗钞》称其有《李氏山房诗录》。不著卷数。邢侗《来禽馆集》有《李先芳行状》,称所著《东岱山房稿》三十卷

  • 尊乡录节要

    四卷。明王弼(生卒不详)撰。王弼,黄岩(今浙江省黄岩市)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至兴化府知府。《尊乡录节要》为谢铎《尊乡录》之“节要”,谢铎(?-1510),字鸣吾,太平(今浙江省温岭)人

  • 读易详说

    十卷。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居士。南宋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曾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反对与金割地求合而得罪秦桧,贬谪岭南。因自号读易老人,据平生学《易》心得

  • 红薇翠竹词

    一卷。《仲轩词》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即奉母家居,仕进之心日淡,从此潜心学术,筑雕

  • 经稗

    六卷。清郑方坤(生卒年不详)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

  • 艺风堂文漫存

    十二卷。清缪荃孙(1844-1919)撰。缪荃孙生平详见《艺风堂文集》(辞目)。《艺风堂文漫存》凡十二卷。内含《辛壬稿》三卷,以刊于辛亥(1911)、壬子(1912)年间,故名。卷一录其诗二十七题七十

  • 袁文笺正

    十六卷。《补注》一卷。清袁枚(1716-1798)撰。清石韫玉(1756-1837)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初进士,改庶吉士。

  • 木天禁语

    一卷。元范德机(1272-1330)撰。范德机字亨父,一字范椁,清江(今湖北恩施)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官,后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范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等齐名。其诗多为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

  • 韵补

    五卷。南宋吴棫撰。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祖籍同安(今安徽潜山县)。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绍兴中为太常寺丞,因替孟忠厚草表触犯秦桧,被罢职。后

  • 书传补商

    十七卷。清戴钧衡撰。戴钧衡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在卷首的撰述条例中,戴钧衡曰:“殷盘周诰,诘曲聱牙,历汉迄今,义多未显。《微子》、《金縢》、《多士》、《君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