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一卷。元末明初王履(1332-1391)撰。王履字安道,号奇叟,别号抱独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少年学医于朱震亨,尽得其传。《古今医统》称其“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王氏不仅通医,兼精绘画,所绘华山图六十余幅,现仍存世。著有《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标题原病式》等书,皆不传世。此书成于洪武元年(1368)。为论辨性医著,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书中有医论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难经》等医著研究心得,加以阐述和发挥,并对古代二十多位名医有所评述,还包括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在医学思想方面,对伤寒、温病的区别有独到见解,在医论“伤寒温病热病说”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温病“感天地恶毒异气”,“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决不可以伤寒六经诸病为通治”,并主张外感伤寒宗仲景之法,而温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的先驱人物之一。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提出中风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王氏对宋以来所谓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之说,也提出看法,经他研究统计《伤寒论》中只有三百九十一法,而按照当时另一医家程德斋《伤寒钤法》统计仅有三百一十八法。这样他认为《伤寒论》这部著作经王叔和整理所传已非原书之旧,如果除去与原书无关的杂病、杂论,则只有二百三十八法。而“法”字应当改为“治”字,即“二百三十八治”。总之,王氏治学虽本于朱震亨“一断于经”之旨,但并不为经所囿,总以实践而为“断经”的根据,对前人之说敢于发表新见解而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此书是研究王氏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有《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正脉全书》收有此书,另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周易纂注

    无卷数。清朱奇颖撰。朱奇颖字九愚,江苏嘉定人。顺治八年(1651)拔贡生。官至平遥县知县。此书大致依附朱子《本义》而稍许增加了自己之说。后面有附录一卷,为其子所刻墓志行状。《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异鱼图赞

    四卷。明杨慎(详见《檀弓丛训》)撰。是书前有嘉靖甲辰(1544)年自序一篇,作者称《西州画史录》、《南朝异鱼图》,将补绘之。又称,自己读过这两本书,发现书中所载异鱼之名,杂乱谬误,文字也不雅驯,于是就

  • 长泰县志

    十卷,清王珏修,叶先登等纂。王珏,辽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长泰县知县。叶先登,邑人。其有志始于明嘉靖间,南海张杰夫创之,而终由萧廷宣续成。万历三十三年,邑令瑞安方应时等复取嘉靖志增益之。王珏

  • 诊家正眼

    见《士材三书》。

  • 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四卷。金李杲(生平事迹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一题金张元素撰)。又名《珍珠囊药性赋》、《雷公药性赋》。为多种不同时期的同类著作合编而成。其中《珍珠囊》为张元素撰(又名《洁古珍珠囊》、《洁古老人珍珠囊

  • 东海文集

    五卷。明张弼(1425-1487)撰。张弼,字汝弼,自号东海,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为兵部郎中,官至南安府知府,治绩着著。弼少善草书,鸣噪一时,为当时书法名家。著有《东海

  • 墨庵经学

    清沈起撰。起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字仲方,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明末诸生,后出家为僧。除此书外,还著有《学园集》、《今国语》、《宗门近录》等。此书包括五种,一为《大易测》,分《图象疏义》、《字画订

  • 白云洞天诗稿

    一卷。清沈谷(生卒年不详)撰。沈谷,字采石,号采石女史、琼宫仙史。浙江嘉兴人,福建兴泉永道沈涛之姊,闽县曾颐吉之妻。女画家许英之女。清代画家、诗人。幼时从父学诗,从母学画,又与其弟相切磋。工画山水,善

  • 诸经纬遗

    一卷。清刘学宠辑。刘学宠,生平事迹不详。《诸经纬遗》全取之于元末明初的陶九成(守仪)《说郛·卷五》一书,共收四十篇:《易川灵图》《易通卦验》《尚书璇玑钤》《尚书帝命朝》《尚书考灵耀》《尚书中候》《诗含

  • 春秋属辞比事记

    四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毛氏认为“属辞”是“史文之散漶者宜合属也”,“比事”是“史官所载之事畔乱参错而当为之比以类也”。既反对汉儒所谓“属合辞令,比次战伐”之说,亦不赞成后儒所谓“辞有褒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