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海经学七录

北海经学七录

十一卷。清孔广林(见《六艺论》辑。按此书即《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第七种,后编入《通德遗书所见录》,为第十七种。《所见录》有嘉庆十八年(1813)孔氏后记,云:“岁在甲午(乾隆三十九年)辑《易注》、《书注》、《驳异义》、《针膏肓》、《发墨守》、《释废疾》、《郑志》》为《北海经学七录》。自是日积月累,前后共得十有八种。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春,汇为一集,叙而录之,题曰《通德遗书所见录》,凡七十二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余姚卢文弨《致葓谷书》(即孔葓谷)云:“令侄丛伯所辑《郑志》,极佳,在诸本中最有条理。且点划亦致不苟,几与相台岳氏所刻诸经相伯仲。”乾隆四十九年,卢文弨以此书一部赠吴骞,今犹载《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孔广林所辑此《郑志》,最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云“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郑志》十一卷。题魏侍中郑小同撰。《两唐志》著录《郑志》九卷,不题撰人。唐刘知几《史通》云:“郑君卒后,其弟子追论师所著述,及应对时人,谓之《郑志》。”此书作者前后抵牾,当从本传及《史通》。清《四库提要》将本传和《隋志》结合起来。谓“追录之者诸弟子,编次成帙者则小同。《后汉书》原其始,《隋志》要其终”。可备一说。此书至宋《崇文总目》,始不著录,可知宋以后亡佚。《四库提要》著录《郑志》三卷,《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以校库本,库本后出而不及孔本收采详备;孔本分录为卷,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各一卷,外加《杂问》一卷;各条下孔本俱注明出处。内中文字互有出入之处,当兼采他本合而观之。有乾隆甲午(1774)古俊楼校刊本,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猜你喜欢

  • 易林

    十六卷。汉焦延寿(生卒年不详)撰。焦延寿字赣,梁(今河南商丘)人。初以好学得幸于梁王,学生而为郡吏,察举补为小黄(今河南开封东北)令。曾从孟喜学《易》,授于京房,故其事附于《汉书·京房传》后。又宋代黄

  • 经义述闻

    三十二卷。清王引之撰。王引之生平事迹见“广雅疏证补正”。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曰:“国朝王引之撰。伯申之父怀祖著有《广雅疏证》一书,于声音文字训诂,一以贯之;而其治经也,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

  • 尔雅校勘记

    六卷。附《释文校勘记》于后,清阮元撰。阮元(1764-1849)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县人。清学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

  • 槜李丛书

    九种,八十八卷。清金兆蕃辑。金兆蕃,浙江嘉兴人。光绪年间举人,曾官财政部佥事等。丛书收嘉兴先贤遗著九种,本为其堂兄金蓉镜所编,光绪初年有孙福清辑《槜李遗书》,收书二十六种。金蓉镜欲继前人之业,又收得五

  • 三续千字文

    见《重续千字文》。

  •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

    二卷。齐萧子良(459-494)撰。萧子良为齐武帝萧赜次子,受封为竟陵王。他饱学厚古,与佛教另有一番偏爱,同文惠太子一样,尤喜欢佛法的研习。数次在王府廷院举行斋戒,大集群臣和僧众。不但迎请高僧讲经说法

  • 续离骚杂剧

    一卷。清嵇永仁撰。嵇永仁生平详见《扬州梦》(辞目)。此剧为永仁在狱中所作,共四折,分写四个故事,故事皆有所本。《刘青田教习扯淡歌》,全袭用刘基《扯淡歌》曲白,而重新加以组织,使之适宜演唱。剧中写刘基致

  • 书经恒解

    六卷。清刘沅撰。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人,乾隆五十七年举人,道光时官国子监典簿。此书以阐发义理为主,同时也兼做一些考订工作。本书在开首辨正《书序》时说,孔子序《诗》、《书》,不过是在删订之后,叙其篇次,

  • 清嘉录

    十二卷。顾禄撰。顾禄,字铁卿,江苏吴(今江苏苏州)人。其书是取西晋陆机“吴趋行土风清且嘉”之句为名,以夸耀其乡里习俗。所记多吴中风土、习俗,与节令未必相涉。有道光庚寅(1830年)刻本,但流传甚少。

  • 瑜斋诗草

    一卷。清郭赵璧(约1751年前后在世)撰。郭赵璧字名瑾,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元年(1736)举人。郭赵璧工诗,喜吟咏,而不注意整理,多散失。本集是郭赵璧殁后,其子郭文焕所编。另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