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冠昏丧祭仪考

冠昏丧祭仪考

十二卷。清林伯桐(1775-1844)撰。林伯桐,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县(今广东广州)人。举嘉庆六年(1801)乡试,由拣选知县改就教职,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选德庆州学正,二十四年十二月卒于任。嘉庆二十二年(1817)其父殁,伯桐因会试不及亲视含殓而深以为憾,此后一意奉母,不复计偕,学行醇备,时推为经师。著有《毛诗通考》、《毛诗识小》、《修本堂稿》、《古谚笺》、《学海堂志》诸书及是书。书首有伯桐自序,略言“冠昏丧祭,教家之要,即保家之本。圣朝礼文明备,颁在学官,士民家仪,皆得所据。惟卷帙浩大,义蕴精微,讲习无素,未易豁然,至如流俗讹谬,未由纠正。余每见闾里有吉凶事,仓卒取办,言人人殊,窃谓讨论仪节,当一以官书为准,四方乡礼,小有异同,则可采于志乘,人之境遇万殊而礼之本意则一。古今名公钜卿,通人魁士,其谠言伟论,皆足洗拘墟之见,收简易之功。耳目所及,慎为引申,庶览者易得其意”云云,末题“道光二十有四年(1844)仲冬之月,番禺林伯桐识,年七十”。是书分三类,一曰人家冠昏丧祭考,卷一为民人冠仪及冠仪考证,卷二为民人昏仪及昏仪考证,卷三为民人丧仪及丧仪考证,卷四为民人家祭及祭仪考证。二曰士人家仪考,卷一为士人冠仪及冠仪考证,附笄仪及笄仪考证,卷二为士人昏仪及昏仪考证,卷三为士人丧仪及考证,卷四为士人祭仪及考证。三曰品官家仪考,卷一为品官冠仪及考证,卷二曰品官昏仪及考证,卷三为品官丧仪及考证,卷四为品官祭仪及考证。按是书以通礼、会典诸官书讲习无素,不易通晓,而流俗沿讹袭谬,当为纠正,故特考究古今典制及礼家诸说,撰为是书,使其易知易行。凡郑注孔、贾疏之精义,温公朱子之书仪家礼,正史礼志三通开元政和诸礼有可沿用者,多所登列,即使类书文集有宜则效者,亦所不遗。是书有与礼家以守经为主之原则不符者,如民人丧仪考证内,有“久停新柩,恐致减福考”,“求福正要早葬考”,虽为蚩蚩者言,然以亲葬之迟速为己福之减增,是以求福为重,葬亲为轻,于理非纯。间有涉灵征报应诸说,也非礼家正规。至分人家、士人、品官三类,则以官书有品官、庶士、士人之分,故以仪节繁简定用费之多寡,亦因量为差别。但会典诸书,大臣有赐祭临奠诸礼,死节阵亡官民有建祠予恤者,而是书不及之,似亦未免漏略。至所载宗会之法不可废,谱系之学宜讲求诸考,则实惇宗收族之古义,为今人当遵行者,诚足裨备言礼者之研究。是书最早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绪年间有重刊本。

猜你喜欢

  • 昌邑县志

    ①八卷。清党丕禄修,李肇林纂。党丕禄字秀钟,陕西郃阳人,举人出身,顺治十四年(1657)任昌邑知县。李肇林,邑人,贡生出身,仕夏津县训导。昌邑为汉时北海郡都昌县地,宋建隆中始易名昌邑,元、明、清皆因袭

  • 三国志辨误

    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也不详时代。据苏州府志记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长洲人,少年时跟何焯游,博通经史,长于考订。所著书共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三国志辨误》一书纠正陈寿《三国志

  • 小山画谱

    二卷 清邹一桂(1686-1772)撰。邹一桂字小山,一字无褒。号让乡。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邹一桂善工笔花卉,此书即其论花卉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

  • 荫玉阁五种

    五种,五卷。清叶书编。叶书字伯丹,浙江临海人。丛书收临海人著作五种:宋林芳《田间书》一卷、宋潘音《读书录存遗》一卷、清叶舟《梅溪先生劝学质言》一卷、《山窗觉梦节要》一卷、明陈宏《竹窗存稿》一卷。其中前

  • 涞水集

    二卷。明文洪(约1461前后在世)撰。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县教谕,并以名其此集。文洪为文徵明之祖父,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长洲

  • 友于小传

    二卷。明纪廷相撰。廷相字柱石,献县(今属河北)人。生卒仕履不详。该书主要记载历代兄弟友爱的故事。作者认为兄弟友于之情本人之天性,但当时人情日薄,人往往只知亲爱其亲,而不知和睦兄弟,故作成是书,选录旧迹

  • 赣榆县志

    十八卷。清王豫熙修,张謇纂。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府,清末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光绪十四年受聘编纂

  • 大唐类要

    见《北堂书钞》。

  • 梁书

    五十六卷。姚思廉(557-637)、姚察(533-606)撰。姚思廉,唐初史学家,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字伯审。在陈任吏部尚书,在隋做秘书丞,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

  • 周秦名字解故

    二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生平见“诗经稗疏”。是书解说周秦人名字相承之义训,多取古音相近之字考其义类。定以五体: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测以六例:通作、互注、辨讹、比例、合声、双声。训诂列于上卷,